neor【长治好人】闫向军:以匠人之心琢一世“锦”事-长治新闻网

【长治好人】闫向军:以匠人之心琢一世“锦”事-长治新闻网
闫向军:以匠人之心琢一世“锦”事
一件朴素的中山装,鬓角几缕斑白的发丝,自在谦和、平易近人是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见到闫向军时,他正在堆锦博物馆的制作室和堆锦艺人们一起讨论作品。“花瓣的颜色可以再深一些,这样作品会更有张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治堆锦的传承人,闫向军对每幅作品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正是本着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执着和多年来的艺术探索与突破,造就了长治堆锦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

闫向军(右)在指导西安工程大学服装学院的学生进行堆锦创作
父辈言传身教 从小耳濡目染
闫向军出生于堆锦世家达嘉维康,其父亲闫德明是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朝内81号,从事堆锦创作50多年。上世纪60年代初,闫德明担任长治市工艺美术厂副厂长,主管堆锦设计与生产盘鹰风筝,堆锦学徒和技工最多时达200余人,产品曾出口法国和东南亚。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带我来厂里旋子彩画,看着一个个小配饰在他们手里变得栩栩如生,我也手痒痒胡楚靓。”闫向军笑着告诉记者幽灵战棋。看出儿子对堆锦的热爱,父亲决定让孩子也继续从事堆锦创作,从画稿到塑型,从染色到拼堆,小小的“堆锦梦”在闫向军心里生根发芽。在学习堆锦手艺后,闫向军意识到:要想学好、学会堆锦的精髓,必须提升自我修养华丽巨蚊!于是,长治师范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都留下了他潜心学习、刻苦钻研的身影伊格尼兹。
“父亲非常严厉,如果有作品不满意,他会直接扔掉重新做。”回忆起父亲对他的教导,闫向军还打趣地说:“我40多岁还挨过老父亲的打哩!”古色古香的博物馆里猛虎突击队,回荡着爽朗的笑声。
50年来坚守布艺、百炼匠心,在父子两代人手中一脉相承。
谋新求变 以文化人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闫向军说,长治堆锦作为传统老工艺,如果不创新就不能生存。
从闫向军那里我们了解到,传统的堆锦制作,需要制作人有良好的美术基础neor,并有多年堆制经验卫夫子,从画稿、描稿、分拆、塑型再到压纸捻、絮棉花、贴飞边、包丝绸、染色……一系列特殊而繁琐的制作工艺,让堆锦的制作难度大大提高,这就使得它在很长一个时期,成为达官显贵、豪商大贾们的庭堂陈设黄天戈,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无法“飞入寻常百姓家”刨冰进行曲。
为了让堆锦易学易做易保存房鹿,闫德明、闫向军、闫向辉父子三人勇于尝试、大胆革新,以“硬胎”换“软胎”林楚麒,同时在题材、构图、色彩、装潢形式等方面不断改进。为了检验新的技艺是否可行,闫向军将做好的堆锦挂在家里向阳的墙面上、泡在有水的鱼缸里,3年多过去了,颜色没有褪、丝绸没有断,闫向军这才把心放肚子里。钱景峰
当创新技艺达到要求之后,闫向军开始面向社会免费招收学徒,并于2014年在我市东狮子街创办了长治堆锦博物馆,免费面向大众开放。很多人说,堆锦是自己搞出来的东西,为什么要传给别人呢?闫向军说镜神寂,其实,堆锦说小了,是长治的文化名片,说大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一部分,它不姓闫也不姓李马启光微博,堆锦传承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姜至奂。
融入新理念 打破旧模式
如何唤醒堆锦?能不能让古老与现代结合、老审美和年轻审美结合、艺术与生活结合?可不可以让堆锦从“挂”在墙上变为“穿”在身上?一系列问题围绕着闫向军。
2013年,闫向军积极联系,与多所专业艺术院校合作,开设实训、实习、体验等课程,接纳毕业生在工作室完成与堆锦有关的毕业设计、作品和毕业论文辅导,在这些专业院校生中发现传统技艺的热爱者,进而培养传承人。2016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服装系研究生杨凯越,成功地将堆锦元素融入现代服装,清雅的配色搭配传统堆锦艺术,重新为堆锦注入活力,在服装界、艺术界引起不小轰动,也为堆锦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
闫向军说:“我们还计划制作一些堆锦衍生品,比如首饰、装饰、生活用品等,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堆锦、热爱堆锦。”
“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金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金奖”、2013中国工艺美术精品“百花奖”银奖……闫向军这些年新作迭出,获得荣誉无数。然而,对于闫向军而言焚心以火,荣誉仅仅是“体肉”,堆锦才是“灵魂”。一种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永驻心间。
文字:长治日报记者 苏青 马慧荣
编辑:郭帅


长治新闻网∣把美丽长治展现给世界
微信ID:czxww0355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新闻热线:0355-7732520邮箱:3408330846@qq.com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