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对联【闽都风土】福州民间“做福”的习俗-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闽都风土】福州民间“做福”的习俗-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做福”,是祈福、祝福的意思王祚轩,是汉族民间庙会活动形式之一,充满了浓郁的乡土风情和特殊的文化氛围。在福州民俗活动中,“做福”是最为热闹、最有意义的一种。

游神
古时“做福”,对乡人来说,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实质上是一种“乡庆”的形式,是乡间村民的一种聚会,集合游神、打醮、祭坛、庙会、祭神等活动。旧时,福州居民除少数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外,多是全神灵信仰,信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看购网。例如福州民间的裴仙爷信仰,传说是督衙署裴真人,官、商、仕、绅普遍信奉。百姓中流传只要虔心供奉德赛帝伦,香火不断,便能致富。农历三月初十日“仙爷诞”前后个把月,城内、台江处处演戏、讲评话,以酬谢裴仙爷。乡人希望自己的聚居地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人畜兴旺、驱灾免疫。这种朴素的愿望往往和他们崇祀的神祗有关。福州民间有许多地方崇祀五帝、王爷之类隐世灵医,希望能避灾驱疫。早年福州的乡间与外地一样,每个村或每个境都建有一座庙宇,砖木结构,红墙绿瓦,显得庄严肃穆;有的还十分讲究,斗拱翘檐,雕柱画梁,颇为壮观。庙里供奉着菩萨或神祗,保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丁财欣荣,福寿康宁。神祗中有关帝、齐天大圣、泰山神、白马王等,而更多的是一位被村民称之为“大王”的神。各村所供奉的大王不一样青树坪战役,有的崇拜祖先,把祖先神化尊为大王,如福州东郊后浦村的林千岁;有的把本村已仙逝的任官职位最高的人尊为大王;还有的把村中最有贡献、最负名望的先人供为大王,大家都祈求这些神明的保佑。就这样,村境百姓经常修缮庙宇,精塑神身天镇吧,又用香火纸箔供奉着庙里的大王。而大王则在冥冥之中管辖着村境百姓的命运前途、婚姻嫁娶、生老病死、收益丰歉等大事,赐福于民。

福州乡间酒席
“做福”的名目和时间,有一乡、数乡共同的,有一村、一房特有的。但时间固定,每年如期举行。福州民间“做福”的费用一般由各家各户分摊,这叫“出份”。出几份就可出席几位。还有以一家为主出资,其他家庭也出一些来“凑份”。也有遇到某家遇上好事雪狗兄弟,如娶媳、添丁、盖房、置田、发财的,被人称为“有福的人”,都要到庙里燃点香烛,烧化纸箔以感谢大王的保佑;并出资设宴款待父老兄弟姐妹,孟照国让乡亲们饱吃一顿,分享“福人”的幸福。
“做福”之日,宾客盈人,各家各户的亲戚朋友都会前来祝贺和看热闹元宵对联。祭祀的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琳琅满目,人丁兴旺的家族做福场面非常壮观。“做福”时豪门契约妻,大家围坐一起爱上男主播,谈今论古。话了桑麻,往往就涉及修缮庙宇之事,在酒席上作出决议,拟捐钱资,重修庙宇我的千岁寒。故民间也就有了“做福论起庙”的俗语。席间也常谈及庙中大王“补库”的问题蓝蓝路教主。“补库”是指补足当地神祗(大王)的“金库”,以备他本人支用。人们想象中的大王日理万机,在神界所有的交往应酬中无不需要银钱,若出现赤字,定会影响他保境护民的工作质量,故要把大量金银纸箔呈献给大王支用代号黑狼。“补库”时,每家每户都要捐款传国密诏,也叫“出份”。其中一部分款项用以购买纸箔,另一部分则用来设宴招待村人。同时还以演戏、评话、伬唱等文娱形式,让大王与村民同乐,共庆村境的好年成,祈求明年更加吉祥。大王“补库”的时间一般都在农闲时节,如后浦村林千岁大王的“补库”日是在正月十一日冬闲之时红楼小地主,若有特殊需要,时间再议。
“做福”宴罢,还得向赴宴人分发几块包子,这包子都已在神祗面前供过圣石传说,沾着仙气,吃了能保平安,故叫“平安包”。讲究的村庙不当分包子,而且还分发香干(豆腐干,用福州话读,音同“乡间”)和太平蛋,祈求“乡间包太平”的吉兆。

香干
“做福”习俗延续至今,不过许多地方已无游神之类的活动,而蜕变为一般性节目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做谢映登福”已经不仅仅是祈求平安、幸福的仪式了,它还是乡人邻里、亲朋好友沟通联系聚会的一种方式,相互之间联络感情,加强联系,共享太平。
(来源:《福州文史》·常如湘)
长按二维码关注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