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都作家】唐茶村落:心随流水去|臧玉华-文章之府
我是看不见风的 /如同爱是看不见的 /但是树梢在摇动 /我在院子里呆了一上午。
——余秀华《摇摇晃晃的人间》
这是我第二次去杏花村,之前的一次不过几天前。
那天杏花灼灼,今天红叶李就毫不留情地取代了它,春天跑得太快了,一个时辰就是一个模样,好在我不是专程看花的,是以看花的名义拜访杜县长。
所谓拜访,是指在方圆八公里的杏花村,了解千年之前的杜牧,尤其是诗人与杏花村的瓜葛。
当年,杜牧是池州的刺史,池州市不叫池州市,叫秋浦县,所以,亦可称之为杜县长。时值清明,县长处理完公务,脱去官服,挑着酒葫芦,去西郊寻酒肆,细雨霏霏的天气,路人扫墓时的恹恹神情,再联想自己宦海沉浮,辗转流离,亲家公(杜牧前任刺史)新近亡故,情绪一度低沉,遂坐在草亭子下休憩,有牧童横笛牛背,姗姗而来,那牧童头扎冲天辫,光着脚丫子,样子煞是喜人,县长便问,酒肆何处?牧童回,杏花村,他随牧童手指方向,果然那一带濛濛洇红。县长快马加鞭,来到杏花村,挑帘索笔,一挥而就,《清明》就此现世。
一首诗影响了一座城,且那么深远,杜牧生前不知,杏花村留下是他的身后名。阳春三月,仿佛所有的花为诗人尽兴,所有的风都来自晚唐,凡踏青看花者必绕不开牧之楼。
杜牧一生的诗文成就,书法作品,仕途生涯,池州执政两年的光阴,以及个人私情,都以不同形式记载在牧之楼。
牧之楼是专为纪念杜牧所建,就像杜牧上任在衙署修建了萧丞相楼,在齐山建翠微亭谭正岩,在城南建弄水亭,也是为池州百姓做的实事。弄水亭的名字就是杜牧取自李白诗“饮弄水中月”。李白一生云游四方,游历秋浦两次,若不是秋浦山水宜人,李白也不会两次踏足,他要去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当然,杏花村绝不止牧之楼,村内十二景,我去过白浦荷风、窥园、梅洲晓雪邢宇飞,而唐茶村落令我动容。
临着秋浦河,河边三五棵柳,两株桃花,一陇油菜;河里泊着一条破旧的船,横亘着年代久远的风雨长亭。唐朝时,这里是皖南茶叶出江通海的重要集散地,也是依依惜别之处。试想一下:一名女子,在此挥别夫君爱侣,茶已上船,帆已升桅,山高水阔,此后经年,不知何时相见。 渡口的繁荣,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客栈、酒肆、茶楼、戏楼……南来北往的羁旅商人,聊以慰藉的是诗和酒,也是茶与戏,且听戏楼上唱着:
花红茶绿的季节
大唐盛世的年代
任凭你万商云集
来了杜牧
走了李白
卖茶的杜二叫板
摆渡的阮四高调
我只管——
水袖曼舞
百娇千媚
听也听不厌的青阳腔哟
看也看不厌的傩舞目连戏
然而,这只是我的想象,这段文字,卢驭龙是茶戏楼旁边白纸上的黑字,诸如此类的还有几首,比如水灯塔下的,茶渡口岸的,每首都很煽情,每首像有故事,我向来和诗少缘,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米国度,却在那一刹,让我荒漠许久的情感,一触即发,是忧伤?是感动?真说不清。 唐茶村落十分的古拙,黄褐色土墙,高低不平的泥巴地,黑瓦覆顶,门头披茶褐色棕榈一样的植物。其中有一寺院,院内有杏树,年岁不87式军服小,杏花还新鲜着,而村外的杏花随晚唐的风,已不知去向。有一僧人侧屋念经,枯涩、单调和神秘,我站在门外,目光落在他的背影,他念完经之后,又跪拜一番,回头斜我一眼,淡淡问:“你来做什么?”,我不懂拜佛之事,口中唯唯诺诺,不知所云,心中默念:大师请原谅我的无礼无知,原谅我来自俗世的好奇。 寺院左侧偏屋坐着一名老妪,正缝补僧衣,听说她是附近的村民,是大师的带发徒弟,隔三差五过来帮师傅做饭、料理杂物。院内很静,两只麻雀争食,门外忽嘈杂起来,原来是几个游人和着手机音乐,即兴跳起广场舞。 我才恍惚过来。
在唐茶村落,我是风雨长亭思念的女子;在牧之楼,我仅仅只是游客。一个人的游走,情绪来得莫名,并反复无常。 杏花村、秋浦河,历来是热闹之处,也是失魂落魄之处。南来北往的商旅,五湖四海的墨客,一声叹息,一首诗歌,一场微醺,一种境界。 如李白,如杜牧。
书之虫 笔之鬼
《朗读者》第二季第一期最后出场的是贾平凹先生,微胖的身材,迈着外八字,着深色西服、浅色衬衣,脸盘子大点,额头发际高点,寻常样子,不是他在文中所言,说自己长得丑。 当然,我不是第一次“见”他,在一本书的扉页、百度搜寻“贾平凹”时、沉香红女士的朋友圈里,多次“见过”先生,很平和的一个人。 沉香红也是陕西人,21岁时随公司去安哥拉修建铁路,先后从事库工和门卫工作,回国后毅然辞职,以写作、网上授课为生,出过三本青春励志的书,有才情,有韧性,被称为“陕西三毛”。有幸和她成为微友,虽素无交流超级都市法眼。去年的某一天,她去拜访贾平凹先生,之后就晒了照片和签名。照片,我悄悄收藏了,像一个信徒,对文学至高点有着虔诚的景仰。
说来惭愧,先生的书,我只读过《远山静水》和《丑石》,两本都是散文集,并且在内容上有些重复。看《朗读者》,知道他写作生涯达到四十五年,共出版十六部长篇小说,写作体裁涉及小说、散文和评论,几种文体总共一千五百万字。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算了一下,平均一年要写三十三万字,平均一天要写一千字,并且每个字都成气候,是读者、出版商迫不及待等候的。能力超常,卓尔不群,难怪先生被文学界誉为“鬼才”。 “一道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着黄河长江,统领了北方南方,它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当然它更是最中国的一座山。”这段文字是先生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山本》的题记,题记里所指的龙脉就是秦岭,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是先生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他的文字几乎绕不开它。至今,他还说着秦岭腔,即使在《朗读者》的现场,与董卿面对面时,自我调侃,说“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 可能和地域有关吧,巍巍秦岭,八百里秦川,秦岭腔调不拐弯抹脚,喜欢拖长音,让关外的我们听起来,有股子亲切、朴实和诙谐劲,就如他本人,就如他的文字。 《远山静水》中有这样一句:“优秀的作家性格和文风统一了,才能写的得心应手”。很多时候,作家倾注笔力写来写去,其实是写自己。 一个人究竟要读多少书,才能让文字蜿蜒于秦岭山川,而心里驰骋,而笔下狂放? 从《朗读者》中获悉,在物资和精神贫瘠的年代,一个村子只有《红旗谱》、《林海雪原》几本书,村里的娃儿那时上小学三四年级,有一天去远隔30里路的县城姨家,意外发现有四本硬皮《红楼梦》,如获至宝,将其中两本偷偷藏入怀中,占为己有。
当年藏书于怀的孩子,现在是陕西省扛鼎作家、中国当代文学领军人物扈三娘扮演者,亦是我十分喜爱的文学大师。因为文字,先生的习性、喜好、爱和欲,明明暗暗地在字里行间显现。比如不擅言辞,不苟言笑,不太讲究卫生,谨慎而敏感,多情而怯弱,长得不好看,喜欢收藏——从奇石到怪木,从汉罐到古砚,尤其是石头,能把屋子堆满,他说,我上世就是个石头;写得一手好书法,加上名人效应,求购者趋之若鹜;麻将打得好,麻将与京剧一样,都是国粹,小赌怡情,未尝不可。只是我很奇怪,一个人哪来那么大的能量,打完麻将回家,再陪母亲炕上抹纸牌,再去完成至少一千字的创作。 读书、写作,久而久之,就成为习惯,就成为宿命。先生是以文学的方式存在于世的。关于笔耕不辍,他是这样比方,就像一个妇人生了诸多女孩,总想要个男孩,男孩其实是更高一点的目标节日欢歌简谱,不是说女孩不好。北京理想城所以他接二连三的写长篇,每两年一部,没完没了。 “书之虫,笔之鬼”,说的是他自己。 对了,先生的个头不太高,但我需要踮脚仰望蔡八斗。
我在日子里
天是筹谋着一场雨的,这一过程就近乎两天,树有时在摇摆,风穿过纱挤进屋子里。 三人喝着酒,吹着风,确切地说,是两人喝酒,而我,只是进行着日常的一顿午饭。午饭之后,还有些琐碎家务要做,周末于我而言并不轻松。不过,这些影响不了心情,心情是闲适的,和天气有关——谷雨不是梅雨,不闷。 房子毗邻湖泊,晨昏时被鸟鸣声围堵了,挤进屋子的不仅有风,还有断续的鸟鸣声,不觉闹人,怎么会闹人呢?这里原本是荒僻之处,杂树虫鸟的天地,忽然有一天,来了几人,指手划脚一番,房子就如雨后春笋般,一座座拔地而起。按理,人是后来者。
后来者与自然生灵和谐共处,美好总是从一日之晨开始。未洗漱,未穿戴齐整,就去向鸟儿“请安”。我站在北阳台,两只鸟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小脑袋点个不停,一阵劲风,鸟儿踮着细脚抖动几下,再自嘲似的“嬉笑”不止,随后纵身一跃,双双另栖高枝去了,又有几只鸟飞来了,比之前的聒噪。总之,这棵春分时节开白花、暮春结青小的树,从来就没寂寞过。 风,鸟鸣,这还不够,我又让歌声在屋子里绕梁,伴着穿堂风。歌者是我的孩子,平时喜欢网上K歌,以此打发寂寥的日子。嗓子一般,情感投入,他握着麦,在自己的小屋嘶吼着,快速翻动嘴巴皮子——隔山隔水的,我能想象的都尽情想象了——心情,境遇,爱了,或不爱了。 音乐常常是我为屋子除尘去污时循环播放的,它使简单的劳动不枯燥,使平淡的心情微妙起伏着。 音乐声中,门铃响了,接着是“笃、笃”的敲门声,来人手里提着一盆花,一只龟,一盒茶叶,人原本魁梧,肚子又占了点地方,满满当当的就把门挤得密不透风。花是长寿花,龟是长寿龟,老公喜欢,他视其为吉祥物,便巧取豪夺过来。我说花留下,龟放生吧,他却一派胡言,言之龟是通灵宝物,先稀罕一阵子,再将它献给寺庙,让人往它身上砸硬币。老公携友上阁楼了,带着一个橙子大小的紫砂壶,四个口杯,两个庞大的人,我要替他们急死,一杯水不够一口的。喝酒却是大杯。 朋友是接近中午告辞的,腋下夹着一条烟,一只脚已迈出门外,我随口一句:干脆在家里吃算了,正好两人喝点酒,他那只脚就提了进来。我说这句是冒了风险的,风险不在于我花时间炒那几个不像样子的菜,而是将一个迷恋酒的三高的人挽留在家里,与另一个同样迷恋酒的三高的人,在酒上博弈。 还好,情况不是想象那样糟糕,都还理智,都不扯皮,推杯换盏中,雷厉风行地就将一壶酒、几个菜扫净了,朋友第二次告辞时,口齿依旧清楚,身子些许摇晃。
这一天到此,只能有个逗号,行文还在进行中,重要章节在傍晚,在衣服堆里挑出可心的,再画上新鲜的妆容,赴一场喜宴。别人家的喜宴也是自己的舞台堂本海斗,是女人们的舞台,衣品不能太差,有人悄悄打量着呢,说话不能太直接,喜宴里有江湖,斟字酌句,笑容含蓄,面面俱到,不那么随意。关于时尚,关于人性,关于恭维,等等,一场饭局里,或多或少是收获一些学问的,何况宴请之人有一定势力范围。这是个愉快的日子,有阳光,不热辣,有风,很舒适,筹谋许久的雨在我们走出酒店的时候,轻描淡写了一番。每个日子,都在一个个场景中,也在一篇篇轻描淡写中。我在日子里。
暮春
左边是绿,右边是绿聚有财,层层叠叠的是新绿,是老绿,是翠如玉。
也不全是绿,绿中有玫红,是怒放的杜鹃;有鹅黄,几朵迟暮的迎春;有紫云漫卷的桐花,在徐风中摇曳;几只鸟在绿里说着悄悄话;一缕香忽来忽去地纠缠。那缕香一定是含笑。含笑的名字真好听,我有个网友就叫含笑,来我空间丢下几字南京黑老大,飘忽即去,一去几年,又空降而来,叫人捉摸不透,偶然我会揣度这样一个人。“自有嫣然态,风前欲笑人”,倚风笑人的花,在暮春的傍晚,寻它不见。却看见两只追逐嬉闹的犬,体面一点的像有人呵护,邋遢些的应是丧家犬,我瞧它们都是天真无邪的小孩子,生恻隐心,生温柔情。几辆“小蓝车”从眼前驶过,想起骑自行车的岁月,那时我刚成家,移居郊外,每天上下班都要翻过一座较为平缓的山坡,一路相陪是路边的野花野草,我曾悄悄潜入夏天的菜园,采了一大把茼蒿花,放在车篮子里,一路叮叮铛铛的。明艳如菊的茼蒿花让那段时光摇曳生姿。
“小蓝车”是四季开在街巷的鸢尾花——我为突发奇想得意时,骑单车的年轻人倏忽已远,天色间些许昏暗,此时,我正在湖堤,柳树是青春的模样,湖水哼着欢快的小曲。风忽然就大了。接着是雨,游丝一般,如那缕香。
湖堤的斜坡上有一片杜鹃红,蛰伏着蝴蝶般的几个女孩,都穿着花衣,戴着花夹,花丛中挠首弄姿的,或自拍,或合影。我是老眼昏花了,走近再瞧,哪里是女孩,分明是几个中年女子,那一身缤纷的土气,那一口浓重的方言,心里讪讪笑起来。我以为和色泽鲜艳的花合影,以素色衣物为好。正想着,雨忽然就急促了,湖水颇不平静,噼里啪啦的,开出铜钱大小的雨花花。一个女人朝着另一个女人喊,回去吧,你这是要喂雨啊!我确定听到的是“雨”,而不是“鱼”,惊讶两字来源于花衣女人口。喂雨,好诗意呀!我挪开伞,将自己送到雨中,与雨浑然一体,任雨飞扬恣肆,再去体味——这笼了轻烟的湖,这出奇的静,这薄凉,这雨打桐花的寂寥,这暮春的况味。暮春的雨也是由着性子的,说停就停了,铅灰的天空露出浅白,湖水恢复往昔的清冽,鹁鸪发出湿漉漉的“咕咕”声,杂树格外清新,杂花却有些迷离,一串串的槐花更是情绪低落,不过没关系,风吹一吹,枝抖一抖,槐花也就活泛开了。眼前这几棵大槐树,在我生活区域已不多见,那素色的花一心向往天空,令人高不可攀。骑在老槐枝桠上,是小时候的光景,老槐树没个正形,长得矮壮,槐花垂手可得,我们一边咀嚼花,一边把玩叶,数叶子的单双数,这和新学期升学留级有关,类似于算运程的把戏,却玩的认真。倏忽间,就几十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何况一季春。春已老去,老去的春里,绿在风雨中雀跃。这个节气中,微醺,缱绻,身子软绵绵,最好梦在一隅,像桐花、槐花。
“下班不回家,去公园看雨,没有雨,就吹吹风”。我轻飘飘地丢了一句,同事显然诧异,懒得问,就将一个紫薯四个荸荠塞进我的包里。
臧玉华,女,安徽铜陵人。2015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在《散文选刊》、《作家天地》、《安徽文学》、《工人日报》、《新安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近三百篇。2016年加入中国化工作家协会,2017年加入安徽省作家协会。
(《枞阳文艺》,枞阳县文联主办,双月刊)
弘扬枞阳文化 繁荣文学创作
助推文学新锐 交流文学信息
着力打造枞阳文学发展平台
欢迎原创首发,优秀稿件选发《枞阳文艺》
——————————————————
枞阳县作家协会 主办
平台主编 谢思球
投稿信箱:642976321@qq.com
(享受诗意生活,关注“文章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