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风土】繁华中的一亩清净——福州荷泽寺-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熙熙攘攘的福州二环路每天都在上演着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城堡战争,林立的高楼丛中有这么一处,历经百年,古老又清幽的荷泽古寺。它在熙来攘往的二环南路上是一个闪光点,那飞檐翘角的殿宇夹杂在时尚建筑群中锦程网,别有一种卓然不群的神韵。
荷泽寺
寺始建于唐朝,最初名为“荷泽庵”。因寺院地处闽江下游北岸低洼处,这一带阡陌曲折、池塘交错,十八个村落点缀其间你好中校先生,被统称为“十八洋路”(福州人称大片的田野与河浦为“洋”)。当时这里水泽连天,农民除种植水稻外,还在池塘里养鱼种荷,既增加收入,又美化环境,夏天还能降低气温,因而当地被称为“荷泽村”。
荷泽寺因年久失修霍凡照片,濒于倾废。1979年,西禅寺首座梵辉法师因病移居于荷泽寺,于是开始着手修复荷泽古寺。梵辉法师还新建了药师楼,并邀陈鸿铿等诗人雅集随喜。梵辉法师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荷泽演宗风,西浦潮添延圣水;鹫山留胜迹,东林光萃曼陀花。”1996年,由于兴建二环路,荷泽寺重新规划,全面翻新兴建,得到了海内外信众的支持,使古迹焕然一新。周书荣居士为之在山门欣题一联:“挹雅扬风当年酣击钵,明心见性此日喜传灯魏桥创业人。”
菏泽亭
如今,荷泽寺壮观的石构山门牌坊,巍峨的大雄宝殷,清净雅致的会客室,与古桥、古亭、古树相映成趣。荷泽寺为尼众道场,占地面积约3亩。建筑沿中轴线布局,山门后是天王殿,朱门槛窗,檐下两根大圆柱饰石刻蟠龙,装点出庄严佛境。“弥勒尊佛”袒着“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胸怀,右手抚膝、左手捻珠,喜笑颜开、无限自在地安坐殿中,欢迎众香客。代表“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即四大金刚各执宝剑、琵琶、青伞、银蛇等法器,立于两侧。见惯了泥胎木塑的威武高大与甲胄鲜明王芯芯,荷泽寺里等身石雕的天王像显得特别冷峻。大雄宝殿在天王殿后。重檐九脊顶,正脊中嵌宝珠,两端腾龙王子凌,呈“二龙戏珠”状。前砌月台,平面阔三间南通二建,深二柱,穿斗式木构架,木构件遍涂清漆,只在藻井、雀替等处描花贴金王婧娈。大殿中央的释迦牟尼佛金身螺髻,偏袒右肩,结跏跌坐于须弥座莲台上幽灵樟宜,侧侍左右的是迦叶与阿难尊者。殿内另供阿弥陀佛。天王殿与大雄宝殿均为1999年重修,殿内外柱联上飞舞着书法家潘主兰、赵玉林、周书荣、蒋平畴等人的翰墨,为寺庙平添了不少光辉。
古榕
寺内一派新意,却有一榕一亭古貌苍然。这棵树龄三百多年的细叶榕,已是寺内的一大宝比比贴,于2005年被公布为福建省第一批一级古树名木,2米多的围抱与30米的高度构成其伟岸的外表,昂首苍穹的身姿还十分硬朗。
古时由于地处低洼,刘欣美每年洪水季节,十八洋路都不可避免地饱受水患,交通不便、出行之难可以想见李赞熙。每当夏日荷花盛开时节,农民便把采摘下的连柄荷花与莲藕挑到城里来卖芙蓉诀。为方便往来,清道光年间,当地农民修建了一座石桥,名荷泽桥。想当年,荷花满塘,清香溢远,那些担花掮米挑菜,从十八洋路进城的村民,中途歇脚于荷泽桥,置身碧叶红英中,必心怀感恩。此桥宽7米,长近9米,一百多年来承受岁月的砥砺,至今仍相当坚固。桥上建有木构的“荷泽亭”,供人休息蒲志高。亭坐北朝南,单檐四角,以14根圆柱承重,檐角起翘的亭盖曲线婉丽,滴水瓦当,檐口施垂莲悬柱。一面设美人靠敲咚咚。梁柱间斑驳的红漆与檐下褪色的彩画,在不动声色地描摹古雅的格调。亭中置佛龛香炉,供奉滴水观音,每月农历初一、十五,香火极旺。
(来源:《福州文史》·陈建)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