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九尾妖狐【视频】本草传奇故事100个(续)-蛋白桑兴农

【视频】本草传奇故事100个(续)-蛋白桑兴农



51、祛风散寒用羌活
相传唐代,有一个名叫刘师贞的人,其兄患风湿顽症多年,长期卧床不起,家人遍访各地验方屡试,皆无良效。一个晚上,刘师贞梦见为治兄病自己四处访医忽遇见一位老翁,师贞上前求教道:“我兄患有严重风湿病,虽经多方治疗,仍无良效,请问有何办法治疗?”老翁道:“你兄所患风湿,一般药物是治不了的,有一种药物可治,就是用胡王使者浸酒服可愈。”说完后老翁就不见了。师贞便知此是仙人托梦,连忙记住药名。可是他查遍了所有的医药书籍也找不到胡王使者这种药,只好走访名医药农,竟无一人知道是何药物,师贞十分着急,寝室不安。就在此时师贞又做了一个梦,梦见逝世多年的老母亲,师贞向母亲诉说了哥哥的病情。并告知“曾有一仙人托梦授方,用胡王使者浸酒服可治,但无人知道胡王使者是何药物?”其母连忙告知道:“胡王使者就是羌活。”师贞醒后即用羌活浸酒给兄饮服,兄的多年顽疾果真慢慢痊愈了,从此,人们便知道了羌活的祛风湿作用。
羌活,又名川羌、西羌、蚕羌、大头羌、竹叶羌、胡王使者、追风使者,为伞形科植物羌活的全草。味苦、辛,性温。能祛风去湿,解热止痛,解表散寒。并将其划入解表药类,临床多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证。现代研究证明羌活含有挥发油,油中含有蒎烯、柠檬烯、萜品烯醇等分。除了治风寒、风湿病外,还可治脑血栓、中风及心脏病。
52、补肝益肾沙苑子
据传唐玄宗之女永乐公主少时体弱多病。“安史之乱”时奶妈带他逃到荔县沙苑,被一位70岁老人收留。她每日除家常便饭外,常喝老人给她配制的一种茶,两年之后,公主竟病患全无,脸色红润、眼睛明亮,娇美动人。后她离别时,老人又送她一葫芦药,并说:“此药既可治先天不足,又可治后天之伤,你留着备用吧!”公主回宫后将此药献给皇兄肃宗,肃宗连服半月,便觉精神充沛,目明心爽,便赐其药为“沙苑子”,并指定为大唐贡品炙炎梵天剑。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沙苑子中含有与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有密切关系的必需之微量元素,如造血不可缺少的铁与铜、内分泌激素的关键成分锌与锰等,并且还有较为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这就是沙苑子神功奇效所在。
硒元素是在1957年被发现的一种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是机体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一个构成部分。这种酶具有抗环氧化和抗过氧化作用,因此能阻止过氧化物和自由基的形成。
沙苑子,又名潼蒺藜、夏黄草等,为豆科植物。味甘,性温。入肝、肾经。具有补肝、益肾、明目、固精的功效。主产于陕西大荔县沙苑一带,其学名为皇帝亲赐。可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目昏、遗尿、白带等到症。《本草纲目》上曰:“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乏”,颇有良效。
53、养血安神何首乌
传说,顺州南河县的何田儿,因为体弱多病,到了58岁还没有娶妻,眼看就要绝嗣了。有一次,何田儿喝醉了酒睡在山里,看见两株藤草相隔三尺,但苗蔓能定时交合,费了很大劲才解开,解开了又相交在一起,觉得很奇怪。天亮后,何老汉挖了一棵带回家中,但无人识得。后来遇到一位深山里的野老,告诉他说:“你既然至今尚无子女,身体又不好,何不把这个药吃来试试。于是何田儿把它晒干,捣成粉末,每日空服用米酒送服一钱。一年后,奇迹出现了,数月后,何田儿旧疾皆愈,头发变黑,面容显得年轻多了。后来娶妻成了家,十年之中生了几个儿子,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何能嗣。他又把这种药给儿子延秀吃,他和儿子何延秀,都活到160岁。延秀又如法炮制,给自己的儿子,何田儿的孙子吃,孙子也活到了130岁,头发仍乌黑如漆。后来孙子便取名为何首乌。后来汉地人就把这种草药也取名叫“何首乌。”其藤叫夜交藤或首乌藤。
何首乌,又名山首乌、赤首乌、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味苦、甘、涩,性微温。入肝、肾经。制熟后,补肝肾、益精血、壮筋骨,还可涩精止带,能养血安神,为滋补良药。它有扩张血管和缓解痉挛的作用,可使脑细胞和头发获得足够的血量,因而使面色红润有光泽,精力充沛,须发乌黑。
54、止呕镇痛吴茱萸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有个特产叫吴萸。当时吴国弱小,每年都要向楚国进贡礼品。有一年,贡品中加了吴国的特产中药材吴萸,楚王看后大怒道:“区区吴国,竟敢以此物作为贡品,耻笑我楚国!”吴国使者听后大惊失色。这时,楚国一个姓朱的御医上前进言道:“吴萸可以治疗因寒冷而致的胃痛,并有止呕止泻作用。大王您因常有腹痛,所以吴国才进贡吴萸,如果拒绝岂不有损两国关系么?”“别说了,我不要这个。”吴国使者战战惊惊退出王宫。朱御医追出来安慰他道:“别伤心,这个吴萸我要了,以后对楚王会有好处的。”随后把吴萸的种子拿些到自家的庭院种下来吴磊吧。
几年过去后,有一天,楚王腹痛复发,剧痛难忍、大汗淋淋,其他御医都束手无策,最后还是朱御医用吴萸给楚王煎服,二三剂后腹痛全消,接连服几剂楚王的痼疾就断根了。楚王问道:“何药如此神效?”朱御医答道:“这就是数年前吴国贡品中的吴萸。”有一年秋天,楚国瘟疫大流行,朱御医接受楚王之命,用以吴萸为主的中药治疗,使许多人起死回生。楚王龙颜大悦,念朱御医救治有功,将吴萸改名为吴朱萸,并在朱字上方加了草字头,故成现在名称吴茱萸。
吴茱萸,又名吴萸子、茶辣、伏辣子、臭泡子,曲药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果实。味辛、苦,性温。能温中散寒,止呕镇痛。治胃寒作痛和因食生冷引起的腹脘疼痛,呕吐,腹泻更为有效。
55、鼻病良药辛夷花
传说古代有位姓秦的举人,得了一种怪病,不停地流鼻涕,经常被鼻涕堵塞得头昏脑胀、香臭不辨、茶饭不思。而且,由于鼻臭难闻,惹人生厌,即合是妻儿,也对他退避三舍。天长日久,秦举人成了“孤家寡人”,万念俱灰,欲寻短见。
那天,正当秦举人准备在山上寻短见时候,一位好心的樵夫经过,得知情况后,劝慰道:“天下这么大,何不到外地去求医呢?或许还会有治愈的希望。”他听了觉得有理,便听从了樵夫的劝告,回到家里收拾行李,打点盘缠,带着家仆出门去了。
他跋山涉水,不知走了多少地方,仍未找到名医。后来到了东方一个夷族聚居的地方。有一天,他去寺庙拜神求佛,碰巧遇见了一位精通医术的老和尚。老和尚细问了他的情况后氦气变声,从寺庙里的一颗树上摘下几朵紫红色的花蕾,并嘱咐他每天早晚用这种花煮鸡蛋吃。就这样,一连吃了半个月,举人的怪病果然痊愈了。秦举人带着树种回家了,并将树栽在庭院里。几年后,树长得郁郁葱葱,花蕾也多。他用这种花给人治鼻病,都很灵验,因此成了当地的名医。人们问他这花叫什么名子,他也不曾得知,只记得是辛亥年从夷人和尚那里带来移栽的,于是便取名为“辛夷花。”
辛夷花,又名木笔花、玉兰花、春花树花、木笔、木兰、春花,味辛,性温。能祛风,发散,通鼻塞。主治感冒头痛,过敏性鼻炎。
56、肾虚腰痛补骨脂
相传,唐朝元和年间,75岁高龄的相国郑愚补皇上任命为海南节度使。年迈体衰的郑相国只好马不停蹄地去赴任。旅途劳顿和水土不服,使他“伤于内外,众疾俱作,阳气衰绝”,而一病不起。
后来,诃陵国李氏三番登府推荐中药“补骨脂。”郑相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按照李氏介绍的方法,服后七八日,渐觉应验,又连服十日,众疾竟霍然而愈。后郑愚常服此药品,82岁时辞官回京,将此药广为介绍,并吟诗一首:“七年使节向边隅,人言方知药物殊;奇得春光采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须。”
补骨脂的治病验方颇多,如治肾阳虚腰痛,取补骨脂12克,胡桃仁30克,杜仲、肉苁蓉、续断各10克;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取补骨脂、大枣各15克,肉豆寇5克,生姜10克。
近代药理研究发现,补骨脂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和抑制肉瘤的作用,并有雌激素样作用,可用于因化学及放射疗法所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等,亦可用于月经不调等妇科病及多种出血性疾病。
补骨脂,又名破故脂、破故纸、黑故纸、故子,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成熟果实。味苦、辛,性大温。入脾、肾二经。能补肾暖脾,固精缩尿。主要用于肾阳虚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腰痛、膝冷、尿频、肾冷精流等;阳痿遗精,小便次数多、遗尿。也用于调理脾胃功能,如慢性腹泻和治疗肾虚咳喘等症。
57、清肺凉血芙蓉花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成都有一位勤劳、美丽的姑娘,名叫芙蓉。她常去锦江边上淘米。每次总有一条大鲤鱼在她面前摇着尾巴,游来游去。好心的姑娘总是投米喂食,时间一长,这鲤鱼对姑娘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这天,姑娘又来到锦江边上淘米,鲤鱼突然告诉姑娘一个秘密:“黑龙将于五月初五大发洪水,降灾于成都”,并要姑娘快走,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以免遭杀身之祸。姑娘听后,忧心如焚,她飞快地奔向村去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众乡亲,很快大家就撤到了安全的地方。
五月初五这天,黑云压城,乌云滚滚,大雨倾盆,洪水暴涨。黑龙张着血盆大口,向姑娘猛扑过去。芙蓉也毫无畏惧,挥舞宝剑,跃入水中,勇敢迎战。也不知战了多少回合,一直战到灌县的斗鸡山下,山上一位叫金鸡的小伙子也拨剑相助,力战黑龙。在金鸡的配合下,黑龙终被击毙,而芙蓉姑娘终因伤势过重也英勇地牺牲了。姑娘的鲜血沿江飘流,流到成都,化为朵朵绚丽的红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勇敢、善良的姑娘,就把这花取名为芙蓉花,而把成都叫做芙蓉城。
芙蓉花,又名木芙蓉、木莲花,为锦葵科木槿属植物。味微辛,性平,无毒。能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在民间,早就有把芙蓉花、叶捣烂,敷于患处,其消炎解毒殊有神效。
58、 凉血解毒金针菜
华佗生活在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时期。当时由于社会混乱,瘟疫流行,人民遭遇十分痛苦。他所行医之处,大多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一带。有一年,江苏泗阳地区瘟疫流行,死者甚多。华佗行医到此,日夜为人治病,既施药,又针灸、挽救了众多人生命。一天,忽然一队曹兵来找华佗,说是曹操头痛不已,坐卧不安,虽经医官治疗和遍请良医,皆不奏效。曹操手下的谋士向他推荐华佗。于是曹操派人来请华佗。华佗不从,曹兵以刀相逼。这天夜里,华佗转辗反侧,不能安眠。朦胧中忽见一仙人,手持一把金针,吩咐华佗如此这般,然后,将金针向他怀里一扔,便走了。华佗醒来,果然在贴胸处摸到一把金针。第二天,华佗含泪上了马车,向送别的人们说道:“各位父老,今有一束金针,送与你们解救灾难吧!”说完手一扬,一束金光飞向四面八方。众人随着金光望去,只见满山遍野长满了叶青青,花黄黄的植物。人们采其花蕾煮水喝下去,慢慢地止住了瘟疫。并给这黄取名为金针菜。金针菜从此一传十、十传百地传达室遍了全国各地,经过人们的尝试,不仅能治病,而且还是一道美味佳菜,于是人们把它从野生中栽培出来砭萃网。古诗称赞金针菜“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真金。”
金针菜,又名黄花菜、萱草花,古称忘忧草。为百合科萱草的花卉。,味甘,性平。可以养血平肝,清热除湿,凉血解毒,利水消肿等。
59、利尿化石金钱草
从前,有一对恩爱的乡下夫妻,结婚五年,育有一子,日子过得幸福美满,可是有一天,年轻的丈夫突然患胁腹剧痛死去了。妻子为此痛不欲生,但又觉丈夫病死蹊跷,于是请来一方名医检查丈夫的死因。医生对死者进行了剖腹,最终从胆囊里取出了一块小石头,并断定是这石头作祟,“疼”死了病人。
妻子深切怀念丈夫,便把这石头放在一个用线织成的网兜里,整日带在身边。那年夏天,她为家计每天上山砍柴,半月下来,忧郁加疲劳使她累倒了,看着年幼的的孩子,想起丈夫,她心灰意冷,不由又拿出小石头抚摸,可她这时却奇怪地发现石头小了许多。她来了精神,立即去请教医生,医生问罢又思忖良久,怀疑她砍柴时遇到了能消石的药草,于是带她快步上山去寻个究竟。
他们发现,在她砍柴的地方长满了一种有着圆状心形绿叶、开淡紫色小花的植物,并最终确定就是这种草使石头缩小了。后来医生遇到同类病人反复验证,都十分见效。那年代,区区药草能愈如此重症实属珍贵,而那亡夫妻子的痴情更是珍贵,贵于金钱啊。于是医生把药草唤作“金钱草。”
金钱草,又名落地金钱、铜钱草、活血丹、连钱草、遍地香、透骨消,为多年生匍伏草本,有香气。味甘淡,性微寒,归肝、胆、肾、膀胱诸经。利尿化湿,清热解毒,消肿健胃,尤擅长化石排石。
60、 清热解毒金银花
很久以前,栾川一带痢疾大流行,因得不到及时治疗,死者不知其数。当地有个财主认为这是发财的机会,便雇用了几名药工,开了个药房,抬高药价,牟取暴利,害得老百姓叫苦连天,怨声载道。
一日,不知从何处来了两个孪生姐妹,长得天仙一般。姐姐金花,发髻上别一支亮闪闪的金簪;妹妹银花,发髻上别一支亮闪闪的银簪。一夜间,她俩就在山坡上建起一座小竹楼和一道篱笆小院,院里还长着青枝绿蔓的花草,引得乡亲们围在院外观看。姐妹俩忙招呼大家进去,并说她们以医学为生,欢迎大伙儿前来就诊。说来也怪,那些捂着肚子来的人,经两姐妹采院中鲜花熬成的汤液服下,病竟全好了。一时间两姐妹的名声远扬,就诊者络绎不绝。
财主因药房门前日渐冷落,气得暴跳如雷赶来,扬言要火烧竹楼,抢走姐妹俩。这时,竹楼里卷出团团浓雾急切网,遮得天昏地暗,等到雾消烟尽时,竹楼上姐妹俩已踪影全无,只有那些花草还在争艳斗奇。藤蔓上开着金银二色的小花,颇似金花、银花头上的簪子,人们将这花取名为“金银花。”财主气得七窍生烟,令人将花草全部拨掉用刀剁了。这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将零碎的花草枝蔓抛向高空,又撒向大地各处。紧接着雷电交另,大雨如注,直浇得财主及随从们抱头鼠窜。
金银花,又名双花、忍冬花、二宝花、老翁须、二色花藤,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味甘、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61、解热消痈鱼腥草
传说,浙江绍兴地区在春秋时期是越国的地界。当年越王勾践做了吴王夫差的俘虏,勾践忍辱负重假意百般讨好夫差,才被放回越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发誓一定要使越国强大起来,以报忘国之仇。勾践回国第一年,越国碰上了罕见的荒年,百姓无粮可食,为了和国人共渡难关,勾践亲自翻山越岭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在三次亲口尝野菜中毒后,勾践终于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并且这种野菜生长能力特别强,像韭菜一样,总是割了又长,生生不息。于是,越国上下竟然靠着这小小野菜渡过了难关。而当时挽救越国民众的那种野菜,因为有鱼腥味,便被勾践命名为“鱼腥草”。
现代药理实验表明,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肺炎、咯血、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流感、肺癌、化脓性关节炎、习惯性便秘、急性细菌性痢疾、鼻炎、咽炎、荨麻疹、前列腺炎、血管瘤等。治疗肺脓肿(肺痈)和肺结核(肺痨)每天1~2两,用水煎服。
鱼腥草,又名鸡心草、鸡药草、鸡虱草、侧耳根、狗贴耳、蕺菜、臭菜、臭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全草,味辛、性微寒,入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排脓、利尿之功效,还可治皮肤疮疖肿毒、妇女外阴瘙痒、痔疮、肛痈、尿路感染等。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
62、抗癌消肿相思子
相传,在北宋仁宗年间,皇帝赵祯早晨起床忽然腮痛肿硬,御医用“如意黄金散”外敷,同时内服“普济消毒散”,数日不见效,反而病情加重,,金口难开,痛苦难忍。宫廷御医十分惊惶,便下诏求医。一个号称赞宁的道士见了皇榜,心中不觉一喜,认为此病有何难哉,只要用相思子便可治愈!于是,他揭榜进宫。道士用相思子研末与鸡蛋清调成糊状,称之为“万应解凝膏”,呈献皇上,赵祯敷上几天,竟逐渐消肿痊愈了。相思子半截红,半截黑,红黑相应成趣,光泽晶莹耀眼,非常引人心醉,深受古今中外医家的喜用。它在中医药应用中有着悠久历史,始载于《本草纲目》,并认为它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相思子虽然好看,但它是名副其实的“中看不中吃”的东西,在临床上一般都作为外科用药,常用于拔毒排脓等到病症。相思子在异乡医坛也有一席之地,美洲人常用此治疗皮肤病,荷兰人制成治小儿鹅口疮的搽剂,其它国家还有用浸剂治慢性颗粒状眼疾病,据说常获奇效。
相思子,又名相思豆、鸡母珠、红豆,为相思藤树的种子。味甘,性平,有大毒。能杀虫,拔毒排脓。用子研粉调涂可治疥癣,痈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相思子既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又兼有避孕功能。相思子含有剧毒的相思子毒蛋白及多种毒草蛋白,这种毒草蛋白是具有毒草性的抗癌活性成分,对细胞蛋白质合成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63、安神健体柏子仁
相传在汉武帝当政时,终南山中有一条便道,为往来客商马帮的必经之路。有一年,人们传说山中出了个长发黑毛怪,其跳坑跨漳、攀村越岭,灵如猿猴,快似羚羊。于是人心惶惶,商贾非结伙成群不敢过山。消息传到县令耳中,县令怀疑是强人剪径而耍的花招,于是便命令猎户围剿怪物。
谁知捕获的怪物竟然是一位中年毛女。据毛女说,也原来是秦王的宫女,秦王被灭后逃入终南山,饥寒交迫,无以充饥。适遇一白发老翁,教她饥食柏子仁,渴饮柏汁。初时只觉苦涩难咽,日久则满口香甜,舌上生津,以至于不饥不喝,身轻体健,夏不觉热,冬无寒意。时逾两百多岁仍不见老。黑毛女生服柏子仁长寿的消息一出,世人争相服用。
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柏子仁内含大量植物脂肪和少量挥发油,虽不是长生不老之药却对阴虚精亏、老年虚秘、劳损低热等虚损性疾病大有裨益。
柏子仁,又名侧柏子、扁柏子、香柏子、柏实、柏子、柏仁,是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味甘、辛,性平。入心、脾、肝经。具有宁心安神、润肠通便、敛汗生津、滋养强壮的功效。主心悸、安五神、益气血、除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的功效。
64、治疗气痢用荜茇
古籍《独选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得了“气痢”病,放屁不止,控制不住,遍请名医治疗,百药无效。眼见病情日趋严重,便下诏搜求方药。于是下了皇榜征招能治此病的神医。当时皇宫仪队里的一张姓人士揭榜献方。以牛奶煎煮荜茇,令唐太宗内服,治愈了他的“气痢”痼疾。唐太宗大喜,赐封张某为“五品官。”谁知丞相魏征却一直推诿不办。不久唐太宗旧疾复发,仍按前法取效,便质问魏征:“献方人有功,为何不授官职?”魏征说:“臣不知授他文官,还是武官?”唐太宗一听,悻悻地说:“足可以授三品文官了!”便一纸下令封为“三品文官。”谁也未料到,小小一味荜茇,居然成了加官的敲门砖。
这人献的原方是:牛乳250克、荜茇15克同煎煮。取汁一半空腹喝下,日饮一次。唐刘禹锡对这件事也作了记载,并说此方经过多次实验,对治疗虚寒内冷的病症很有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牛乳荜茇治“气痢”有效。他认为“气痢”是由于寒热不调引起,牛乳,性微寒,有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肠之功效。荜茇,性温热有温中散热、下气止痛之效。一寒一热,使阴阳得到调和,所以适用此症。
荜茇,又名毕驳,为胡椒科藤木植物荜茇的未成熟果实。味辛、性热,入胃、大肠经。有温中止痛之功,能散胃肠寒邪而止痛。
65、却老圣药枸杞子
传说,古时有一个出差西河的路人,见到一位貌似十五六岁的姑娘杖打一位八九十岁的白发老翁,老翁却甘愿受责,路人十分奇怪,便问那姑娘,老人是她什么人,为什么打他?不料,姑娘回答说被打的人是她曾孙。因为有好药不吃,以致年纪轻轻就这样老态龙钟,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路也走不动了。路人又问姑娘多大岁数,姑娘回答说,才372岁。路人不禁大吃一惊,忙问姑娘吃了什么仙药?姑娘说不是仙药是草药,这种草药有5个名字,春天叫天精;夏天叫枸杞;秋天叫地骨;冬天叫仙人杖,又叫西王母杖。此药甘平无毒,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若一年四季不断服食,就可以与天地齐寿。
清末民初的中医中药学者、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李清云,他生前披露自己的长寿之道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常年将枸杞煮水当茶饮。
现代医药学研究认为,枸杞子中含有“维生素X”,也称“驻颜维生素。”枸杞具有抑制脂肪在纤维内蓄积、促进肝细胞的新生、降低血糖、降低胆固醇等作用。枸杞的返老还童作用表现为:可剌激性
腺及内分泌腺,增强荷尔蒙的分泌,故有“却老圣药”美称。
枸杞子,又名地骨子、祛老子、枸子、天精、地仙、却老,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味甘,性平。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常服可轻身不老,益寿延年。
66、散寒治疝荔枝核
相传,一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正在家中修改诗稿,有位南方的诗友来看望他,还带来一些刚成熟的荔枝。于是两人一边研究诗稿,一边品尝鲜美可口的荔枝。这时,他的妻子春兰进来,看见桌子上摆着许多荔枝核,就包在一起,随手放在桌子的抽屉里。
一个月后,白居易因受凉得了疝气病,行动不便。春兰到郎中家取药,郎中问明情况后,把预先包好的一包中药给了春兰。春兰回到家铜陵三中,因为家务活儿忙,没有立刻煎药,就顺手放在原先放荔枝核的抽屉里。过了一会儿忙完了,春兰从抽屉里拿出郎中包好的中药,打开一看,是几粒荔枝核。她忽然想起了自己存放的荔枝核,“是不是拿错了?”于是打开另一纸包,一看也是荔枝核,两个包儿一个样。她低头思索了一会儿,难道郎中给的药能治疝气病?为了慎重起见,春兰又到郎中家询问,郎中说他给的就是荔枝核,荔枝核是治疝气病的良药,他曾治愈不少疝气病人。春兰这才熬了荔枝核水,让白居易服用。没过几天,白居易疝气病就好了。以后,他逢人就说,荔枝核能治疝气病。后来,白居易到京城居住,又告诉了一个御医。御医在修“本草”时,收集上了荔枝核,就这样,荔枝核成为中药流传下来。
荔枝核,就是吃荔枝剩下的果核,味甘、涩,性温,理气散结止痛。后世的《本草刚目》记载:“荔枝核治疝气痛,妇人血气剌痛。”。是散寒祛湿佳品,是治疗因寒而致的疝疾、胃痛等症。
67、症瘕腹胀话砒霜
相传李时珍刚出道行医时,运气不济,虽然病人不少,但疗效总是欠佳,尽管李时珍诊治疾病时小心,但仍然磕磕绊绊。有一次,李时珍治疗一个脾胃虚弱的病人,为了小心谨慎,时珍给他仅开了一包甘草粉,嘱其回家拌饭服。但没想到患难者在回家途中,买了一碗面条,当时因为没有筷子,患者就随手在路边折了两根小棍当筷子将面吃了,同时,药也吃了。结果回家没有多久这个患者就死了。原来这名患者随手在路边折的是甘遂的茎,甘遂反甘草,吃了就会死人。出了这件事后,时珍感慨不已,以后诊治疾病更加小心。
后来李时珍迁到另一地方继续行医,一天,有人来请李时珍出诊。时珍走时忽想起还有一个病人要来取药,就告诉妻子说该病人来取药时就将灶台上那包药给他,随后就出诊去了。回来后,李时珍发现那包药还在那里,倒是旁边的一包砒霜不见了踪影,仔细一问,结果真是其妻将药拿错了,误将在灶台焙烤的砒霜当成另一患者的口服药发给了患者。吓得时珍赶紧往那位患者的家跑去。刚跑了一半,就碰上患者的家属高高兴兴地朝这个方向来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患者家属正是来感谢他的。原来这名妇女患的是“症瘕”,腹胀疼痛,闭经。服用砒霜后,立刻解出一盆的黑血,肿大的腹部随即消了,疼痛也消失了。经过这两件事后,时珍万分感慨,运气不济时甘草也要医死人,时来运转时砒霜也能治好人。
68、泻下利水牵牛子
传说,很久以前,伏牛山有一对双生姐妹,她们在刨地时,刨出个白光闪闪的银喇叭。神仙告诉她们说:金牛山里有一百头金牛,这只喇叭就是开金牛山的钥匙,打开山门之后,人进去,抱回一头金牛,可吃喝一辈子。但有一条,不能用嘴吹,一吹金牛就变成活牛跑出来。姐妹俩想了半天,最后决定把金牛变成活牛,分给穷苦的乡亲们。于是,姐妹俩告诉了乡亲们并打开了山门,姐妹俩跑进去一看,果然有一百头金牛,她们拿起一只,便吹了起来随着喇叭声响,金桌上的金牛都变成了活牛,顺着山洞向外冲,冲到最后一头牛的时候,这头牛被卡在了山洞里,姐妹俩怕牛卡在里面,又跑了回去,用力把牛推了出来。她们刚准备出门,可是山门已经闭合了,她俩被卡在了里面。第二天,山洞中的那只银喇叭被朝阳一照,变成了一朵喇叭花。后来,乡亲们为了怀念双生姐妹,就把这喇叭花叫做“牵牛花。”把喇叭花结的子叫做“牵牛子。”
牵牛子,又名黑白丑、二丑、胡颜,为一年生草本喇叭花的种子。味苦寒,有小毒。能泻水通便,利尿杀虫。是泻下、利水、驱虫的良药。用牵牛子研末,可治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等。治水肿二便不通,可单味研末,每次服一钱,开水送服。治蛔虫腹痛,可配槟榔、生大黄各等量,研细末每服一钱,用开水调服。因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可过大。
69、消食除胀莱菔子
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府有一富家公子,年已三十岁,还沉溺于酒色,窃用家里的一千多两银子,挨了其父一顿责骂。他本就虚弱的身体再加受了刺激后竟病倒了。开始像伤寒,后来渐渐神志不清,卧床不起。
其父请来一位郎中,每日用独参汤治疗。愈补痰火愈结,最后竟身僵如尸,皮下还生了上千个痰核。此时,有位好心人对其父说:“叶天士是当代名医,何不去请他诊治?”
叶天士来后,经细心诊视,说道:“你们认为他无救了是不是?我看,若现在重打他四十大板也死不了。”其父一听叶天士出言不逊,对他说:“我儿子得病后,光吃人参就花了一千多两银子。你要是能治好他的病,我愿拿出一千两银子作为谢酬小果战宝。”
叶天士摇头说道:“银子能让别人动心,对我却不然。我还是先治先治病要紧。”说罢,便开了一张清火安神之类的普通药方,又留下自带的莱菔子研制药末,叫病人一起服用。病人服药之后,三天能讲话,五天能坐起,一个月便如常人。全家会同亲友饮酒赏花,以庆贺公子病体康复。
莱菔子,又名罗卜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罗卜的种子。味辛甘,性平。能消食,化痰。有消食除胀、下气化痰的功效,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服胀,下痢后重。此外,还可用莱菔子治疗高血压。
70、利咽清肠胖大海
传说在古代,有个叫朋大海的青年人,经常跟着叔父坐船从海上到安南(今越南)大洞山采药。大洞山有一种神奇的青果能治喉病,给喉症病人带来了福音,但大洞山上有许许多多毒蛇猛兽出没,一不小心就会丧命。朋大海很懂事,深知穷人的疾苦,他和叔父用采回来的药给穷人治病少收或不收钱,穷人对大海叔侄非常感激。
有一次叔父病了,大海一人到安南大洞山采约,几个月都不见回来,父老乡亲们不知出了什么事。等叔父病好了,便到安南大洞山了解缘由。叔父回来后说:“据当地人传说,去年有一个和我口音相似的青年采药时,被白蟒吃掉了。”大海的父母听了大哭,邻友们跟着伤心流泪,说他们为百姓而死,大家会永远记住他,便将青果改称“朋大海”,又由于大海生前比较胖,也有人叫“胖大海”。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胖大海含胖大海素、西黄黄蓍胶粘素及收敛性物质。它的浸出液可明显增加肠蠕动,有催泻、利尿、利喉的作用。
胖大海,又名安南子、大洞果、青果、大海子,为为梧桐科多年生落叶乔木植物胖大海的种子,因遇水膨大成海绵状而得名。味甘、淡,性寒。入肺、大肠经。具有清肺热、利咽喉、润肠通便之功效。用于肺热声哑、咽喉疼痛、热结便秘以及用嗓过度等引发的声音嘶哑等症。而对于外感引起的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炎只有一定的辅助疗效。但无病不可常服,盲目使用胖大海则有损身体健康。
71、利湿退黄用茵陈
传说,华佗巡诊,遇一村妇求医,只见她眼白及全身皮肤黄染,已是病入膏盲。华佗无法,只好向那妇人表示歉意,要她另寻良医。
村妇家境贫寒,每天只能以野菜充饥。好在时值四月,百草旺盛,村妇每天都去割一种细叶的青草煮食,谁知一个月后却黄染俱消,意外地全好了。当华佗第二次遇到村妇时,见她已在山上打柴,于是惊奇地问:“是那位神医治好了你的黄疸病?”村妇见问,也就如实地将情况向华佗说了一遍。
为了证实这种野草的药用价值,华佗便割了不少这种野草,给黄疸病人服用,可是并不见效。经过了几次的失败,华佗分析认定这可能与药草的采割及季节有关。
到了次年鸟语花香的季节,华佗进行了第三次试验。他在四月份里割取了大量那种野草,给黄疸病人服用,果然给患者治好了病。华佗在实践中得知:这种野草在三月份时叫“茵陈”,四月份时称“青蒿”,具有清热、去湿和退黄的功能,它的药用价值及功能季节性很强,但一进入五月份以后便迅速失去其药用价值屯功能。所以民间便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割下当柴烧”的说法。
茵陈,又名白蒿、绒蒿、绵茵陈、茵陈蒿,为菊科植物茵陈的干燥幼苗。味苦、辛,性微寒。能清热利胆,去湿利尿,利湿退黄。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和胆囊炎。
72、伤科良药骨碎补
从前,凤阳山上住着一个以采药为生的老人,养着一只聪明伶俐的小猴,以猴为伴。一天,他带着小猴上山采药,当它爬攀到悬崖顶上摘一棵草药时,小猴不幸跌了下来,前后肢均骨折,痛得凄声鸣叫。老人把小猴抱回草棚,并找来各种草药给它治伤。可是,不见好转。
一天夜里,老人刚睡下,突然听见一阵响声宫怀缱绻,睁眼一看,只见七八只猴子从草棚的破窗口跳了进来,老人偷偷地瞧着,只见它们悄悄地走到伤猴窝边,看看它,摸摸它,又吱吱地叫几声,然后,一只老猴叫了一声,猴子们就跳出窗口走了。不一会儿,这只老猴又跳了进来光绪中华,嘴里衔着一根藤蔓,藤蔓的叶子有巴掌那么大,藤蔓下结着一个鸡蛋大的块根。它走到伤猴窝边摘下块根,塞进嘴里嚼了起来,嚼烂了便吐在伤猴的腿上,再用前爪摸平,张翔玲接着又摘下藤蔓上的叶子贴在伤腿上,最后用藤一圈圈地缠住伤腿。一切做好后,老猴在伤猴耳边,轻轻叫几声,便跳出破窗走了。不几天,伤猴的腿竟痊愈了。
老人按藤蔓样子,在上山终于找到了这种蔓藤。因为这藤蔓是老猴献出来的,又因为它的块根辛辣如姜,所以老人便取名“猴姜。”以后,人们因为猴姜能治跌打损伤、骨折等症,又取名为“骨碎补。”
骨碎补,又名猴姜、毛姜、石岩姜、过山龙。为蕨类植物槲蕨的根。性苦温,有补肾、接骨、活血止痛的功能。可治疗跌打损伤、骨折及斑秃,是著名的伤科良药。
73、驻颜养生用茯苓
传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年少时体弱多病,夏天因为脾胃弱而饮食不消,食欲不振;冬天则因为肺肾气虚而经常感冒、咳嗽。请了许多大夫,服了许多药物也未能根除。直到苏辙过了而立之年,他向人学习养生之道,练习导引气功,经常服用茯苓,一年之后,以前多年的疾病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此后,他便专心研究起药物养生来,并写了《服茯苓赋并引》一文。文中写道:服茯苓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久服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颜如处子,神止气定。
我国魏晋时期,茯苓就被当作养生佳品,王公大臣们常用茯苓与白蜜同服。而清宫中,慈禧长年让御厨为她制作茯苓饼食用。
其药用价值最好的当属云南出产的茯苓 称为云苓。茯苓因其药用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和功用。赤茯苓利湿作用强,治疗小便黄赤,尿涩痛。茯苓皮其利水作用较好,用于治疗水肿、小便短赤。茯神安神利水作用较强,治疗心悸健忘,小便不利。茯神木能平肝安神,用于治疗心区憋闷、失眠等。而朱茯苓宁心安神作用强,用来治疗心悸失眠。
茯苓,又名松腴、不死面,为寄生于松树根下的腐生真菌。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肺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作用。古代把茯苓列为上品,有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作用。老人常用白茯苓粉与粳米同煮粥服用,有养生之效。
74、体虚盗汗用桑叶
相传宋代时,某日严山寺来一游僧,身体瘦弱胃口极差,每夜一上床入寐就浑身是汗,醒后衣衫尽湿,甚至被单、草席皆湿,二十年来多方求医皆无效。
一日,严山寺的监寺和尚知道了游僧的病情后,便说:“不要灰心,我有一祖传验方治你的病保证管用,还不花你分文,也没什么毒,何不试试?”翌日,天刚亮,监寺和尚就带着游僧来到桑树下,趁晨露未干时,采摘了一把桑叶带回寺中。叮嘱游僧焙干研末后每次服二钱,空腹时用米汤冲服,每日一次。连服三日后,缠绵二十多年的沉疴竟然痊愈了。游僧与寺中众和尚无不惊奇,佩服监寺和尚药到病除。
桑叶除能治盗汗外,还可煎汤乘热熏洗,治风热眼红肿疼痛。农历节气霜降前后采摘,桑叶治病入药始于东汉,《神农本草经》时列为“中品”,其意是养性。现代中医习惯将它列入辛凉解表类药物中,作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之用,其实桑叶还有止盗汗的作用。而《神农本草经》中亦早就有“桑叶除寒热、出汗”的记载;《丹溪心法》中亦有“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汤调服,止盗汗”之妙录。近年来,不少医生用桑叶在临床上治盗汗,屡用屡效,患者不妨一试。
桑叶,又名霜桑叶、冬桑叶。味甘、苦,性寒,无毒。入肝、肺经,能清热散风,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之作用。还可治风热感冒,咳嗽 ,止盗汗的作用。
75、疏肝解郁夏枯草
从前有位书生名茂松,为人厚道,自幼攻读五经四书,然屡试不第闵行健康网。茂松因此终日郁闷,天长日久,积忧成疾,颈部长出许多瘰疬(即淋巴结核),蚕豆般大小,形似链珠,有的溃破流浓。众医皆施疏肝解郁之法,无效,病情越来越重。
这年夏天,茂生父亲不远千里寻神农。一日,他来到一座山下,只见遍地绿草茵茵,百花艳丽,似入仙境。他刚想歇息,不料错倒在地。茂松爹怎么也没有料到,这百草如茵的仙境,竟是神农的药圃。此时,神农正在给药草浇水施肥,见有人晕倒,急忙赶来救治。茂松爹醒来,谢恩并诉说了自己的苦衷。神农听罢,从药苑摘来药草,说:“用此草上端球状部分,煎汤服用。”又说:“此草名夏枯草”,夏天枯黄时采集入药,父子二人广种夏枯草,为民治病,深得人心。神农是民间传说中的药仙,他解除众生疾苦之伟绩,千古传颂。
夏枯草,又名棒槌草、芒捶草、蜂窝草、铁色草、大头花、花鼓槌、棒柱头草、散血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味苦、辛,性寒,可入肺肝二经,具有清热散结,清肝明目之功效。对肝气郁结所致瘰疬,用疏肝解郁的药物,配合夏枯草清热散结,效果极佳。夏枯草有降低血压和抗多种细菌的作用,常用来治疗淋巴结核、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病。西医根据夏枯草所含的花色甙、三萜皂甙等成分,常用于治疗肺结核、渗出性胸膜炎、菌痢、传染性肝炎等。
76、 妇科良药益母草
传说数百年前,衢州府龙游城南有一山名“常方”,依山傍水,有一年轻孕妇在溪边浣棉纱。突然有一受伤母鹿窜过来,双脚跪在她面前籁籁发抖,低沉哀鸣,乞求于她。原来后有一猎人追它。她顿生恻隐之心,将母鹿拽过骑在胯下,并用裙子罩住,继续浣纱。猎人追来,遂部可见母鹿,她用手指向它处金色的脚印,母鹿幸免于难,并在她的治疗下,伤愈后欢奔而去。
几个月后,孕妇临产,肚疼两天两夜未产下婴儿,全家焦急万分。第二天深夜,孕妇痛苦声传出屋外,在山弯深谷中回荡。婆婆忽听门外有撞击之声,开门一看,只见一头小鹿嘴含一草以头撞门,之后,将草放在门槛里,点头三下而去。产妇听见丈夫、婆婆议着,记起数月前之事,认为“莫非母鹿报恩,送药来救我了。”婆婆即将草煎汤,她服药后肚子不疼了,顷刻,婴儿呱呱坠地,母子平安,全家大喜。后来又从门槛里找到一株全草,她丈夫即按草样上山采取,普救产妇,药名为“鹿含草”,因其功能对产妇有恢复元气之效,又称“益母草。”也有人将益母草烘干,研制成粉末,称“产母药”,将其制成膏剂,叫“益母膏。”
益母草,又名茺蔚子、益母蒿、鸡母草、坤草。为唇科植物益母草之全草。味苦辛、性凉。有活血、化瘀、调经之功。全草含益母草碱,对子宫有收缩作用,堪称为妇科良药。
77、脏躁虚汗浮小麦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京城名医王怀隐,有一天雨后放睛,到后院查看晾晒的中药材,发现新购进一堆小麦,便问伙计:“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麦,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他正想再说什么,忽然来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对王怀隐恳求说:“王先生,我家娘子近来不知何故,整日心神不宁、发怒,有时哭笑无常,甚至还伤人毁物,真有点怕人。请先生施恩,为她除病驱邪。”
王怀隐切了切那妇人的脉,又问了几句病情,捋须笑道:“不必惊恐,此乃妇女脏躁症也。”言毕,信手开了一方,上书: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治疗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那汉子持药扶病妇临行时,又补充一句病情:“先生,我差点忘了,她还常常夜间出汗,汗液常湿透衣衫呢。”王怀隐点头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脏躁症再说吧。”
数日后,那妇人偕丈夫乐滋滋地来拜谢王怀隐,王怀隐关切地问:“不急,今天再来治你盗汗症。”那妇人笑道:“不必了,已一并痊愈了。”王怀隐暗自思忖,难道是用这又瘦又空的蛀小麦起的作用,后了解原来张大户送来的麦子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浮小麦。
浮小麦,又名麦鱼,是漂在水面上虫蛀的麦子。味甘、咸,性凉。入心、肺经。为作用温和的止汗药,善治一切虚汗,还具有镇静,可治疗脏躁症。自流行于世,为历代医家治用至今。
78、风寒感冒用桂枝
相传清代浙江有一户姓倪的富户,一天,他的小妾生病。名医金慎之诊察之后,认为病人所患为伤寒。于是用了医圣张仲景的名方“桂枝汤。”由于病人体质较弱,金大夫特意只用了桂枝5分(约1.5克)。病家拿了药方到一家名叫“三益堂”的药店抓药,谁知药店柜上新来了一个伙计,他竟然把桂枝的量抓成了5钱(约15克)。病人服了取回煎好的药后,次日就一命归西了。倪家怀疑是大夫开错了药,于是把金大夫告上了县衙。经过查对药方和药渣,才发现是桂枝的药量出了致命的错误,金大夫才得以雪洗冤屈。为了警示后人,县官还命三益堂药店在死者的墓旁建立了一座“桂枝亭。”
桂枝和肉桂虽是同根生,都是来于同一“家族”的两种不同药材。但在中药里,由于各自的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能主治与临床应用也不尽相同,相互不可替代。肉桂可温中补阳,而桂枝则发汗解肌。
桂枝,又名川桂枝、玉桂枝、牡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味辛、甘,性温。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多用于风寒感冒,身热头痛,恶寒怕风等症。桂枝无论用于外感热病或其它杂病,其功效全在一个“和”字,和表里、和营卫、和肌腠、和血脉,从而使机体气血升降和阴阳平衡。此外,桂枝还能助阳化气,用于脾阳不运,痰饮内停,背寒胁胀,小便不利。有很好的温经止痛作用,用于风寒湿痹,肩背肢节酸痛,胃寒腹痛,妇女血寒瘀滞,月经不调,经闭腹痛。
79、解热止疟话柴胡
从前有个姓胡的庄主,家里有个叫柴哥的长工得了“寒热病。”胡庄主见他已不能干活,又怕他的病传染给家里人,便想将柴哥赶出家门。柴哥哀求道:“老爷,我无家可归,无亲可投,现在又得了病,你老叫我上哪儿去呢?”胡庄主一听这话,故作亲热地说:“柴哥哟!你先到外面住几天,等到病好了再回来。”柴哥一出门就觉得浑身发软,两腿酸痛,行走费力,便昏倒在一片杂草丛生的水塘边。
第二天醒来,柴哥觉得又渴又饿,可是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只得用手摘身边的草根充饥。这样一连几天,他也没换过地方,饿了就吃草根。周围的草根吃光了,柴哥就试着站起来,忽然觉得身子有了劲,病也好了,就回到胡家。胡庄主原以为柴哥早死在荒野,不料却见柴哥还能回来,便皱着眉头说:“你怎么回来了?”“老爷,你不是说我病好了就回来吗?”。
过了一年,胡庄主的独生子也得了“寒热病”,病情和柴哥一模一样,请了多少郎中也没治好炉果。这时忽然想起了柴哥来,派人找来后,就让柴哥去塘边挖回许多自己吃过的那种草根,煎汤给少爷喝。一连服三天,病果然好了。胡庄主大喜,想给这种草药起个名字想来想去因为这种草药是柴哥发现的,自己又姓胡,所以就取名叫“柴胡。”
柴胡,味苦,性微寒。有和解退热,疏肝开郁作用,并有阻止疟原虫发育之效。
80、跌打扭伤接骨草
传说很久以前,在云南热带雨林中,一个哈尼族老中医正在采集草药。当他在一棵大树下休息的时候,有一条大蜈蚣爬了过来。老中医举刀把它剁成两截,两截的蜈蚣在地上挣扎。可一会儿,又来了一条蜈蚣,衔了一片绿叶,并把绿叶安在受伤蜈蚣的断处。不久,奇迹出现了:那两截的蜈蚣竟连接起来,慢慢爬进了草丛。
老中医从中受到启发,他在一株细藤上找到了蜈蚣衔的那种绿叶,并摘了一些带回家。他先把鸡脚弄断,然后把捣碎的叶子敷上。结果,三天后断了的鸡脚果真长好了!
后来,老中医又试着用这种叶子医治骨折病人,结果也获得了成功。因此,以后人们就称这种植物为接骨草。
接骨草主产广东、广西及我国西南山区,喜生于阴湿处,多栽培作为绿篱,故称裹篱樵。药用全株,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备用。并已被引种到外国。目前仍为中医常用骨伤科药物。
凡跌打扭伤,风湿性关节炎和骨折,可用本品1~2两,水煎服,同时用鲜品捣烂或干品研粉,用酒醋调敷患处。无名肿毒初起,可用鲜品捣烂敷患处即可。
接骨草,又名小驳骨丹、小驳骨、百节芒、裹篱樵,为爵床科植物接骨草属的全草。味微酸、辛,性平。能祛风湿、理跌打、治骨折、疗肿毒。
81、和胃止呕用黄土
宋代,山东郓州有位名医叫钱仲阳,又名钱乙,是我国儿科鼻祖。在钱乙50岁时,神宗姐姐长公主的女儿患病,太医诊治无效,长公主闻钱乙之名,便请他来京为女儿治病。钱乙看罢患儿,诊知病为泄泻,前医用药尚确,只是阳气将复示复,尚无大碍,只因长公主与附马疼女心切,无理催逼,使太医们不敢放手用药,才致病情迁延。钱乙开了一帖药嘱其煎服,患儿两天后痊愈。长公主欣喜至极,奏请神宗授钱乙翰林医学之职。
次年,宋神宗第九子仪国公患瘛疭症(即手足痉挛),众太医束手无策,神宗十分焦急。这时,长公主向神宗推荐钱乙。钱细察病情,进以“黄土汤”10余剂,皇子乃愈。天子大悦,如见钱乙,神宗不解黄土为何能治病。钱乙奏道:“黄土乃灶心之土,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耳。况且经前面许多太医治疗,病已快好了,臣正好碰上痊愈之时。神宗对玄妙的医理似懂非懂,但后面的话听得很清楚,钱乙一面自谦,一面又巧妙地为太医们开脱了责任,足见其医术不凡,人品更高,真乃仁厚君子。便提升他为太医丞,赐紫色官服与金鱼袋,荣耀非同一般。
黄土,又名伏龙肝、灶心土,为烧柴草的土灶炉膛四周的黄土,久经火烤,呈现焦黄色或带红色的块状物。味辛,性微温。具有和胃止呕,收敛止血之功。
82、良药苦口话黄连
清代名医叶天士,是温病学说的代表人物。有一天,叶天士愁眉不展,独自在房内徘徊,口中自言自语,尽是“黄连”二字。原来,叶天士的老母因病,发热不退,胃纳不佳,胃脘作痛,烦躁不安。他欲用黄连,又恐老母体弱空王冠,受不住寒凉药的攻伐,故一时没了主见。
叶天士向仆人询问:“此时医士尚有学问深而名未著者乎?”仆人答:“江尾有一章医生,言其医术恐超过主人,但找他看病者却廖廖无几。”叶天士沉吟一会儿后说:“口出大言,当有实学。”立即亲笔修书一封,命仆人请章医生前来诊视母亲的病症。信中写道:“君住江之尾,我住江之头,未识尊颜,诚惶诚恐慌,家母失健,恳望赐医。弟天士叩首。”
章医生给叶母诊病后,开一帖,独用黄连。叶天士看此兴奋地叫了起来:“吾早欲用此药,奈家母年高,恐慌来真火,故不敢耳。”即命仆人速去取药。
章说:“太夫人之病是湿热郁于心胃之间,两尺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用之无害。”叶天士连连称是,拜首相叩。叶母服第一帖后热退入眠,渐有食欲;服第二帖后,病即痊愈。叶天士赞道:“章兄医术远过于我矣!”遂广为宣扬,盛赞章的医术。
黄连,又名鸡爪黄连、三角叶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止呕。治发热,烦闷和肝胃不和。
83、轻身延年话黄精
在《稽神录》中记载了一个能飞的女婢,服食黄精轻身腾飞的故事。相传五代时江西临川有一女子,被迫进入一士人家中为婢,因不堪虐待,逃进山中。不久所带干粮吃光,只得饮山泉充饥。一天,她昏倒在溪边,醒来见溪旁有一丛野草鲜嫩可爱,遂连根拔起大嚼,倍觉甜美。自此她饥则以此草为食,渴则以清水为饮。久之,便腹不知饥,口不思渴,往来林中竟觉身轻体健。
一天夜里,该女睡于大树下,忽然梦中惊醒,听得草中兽走声急,以为虎狼奔来,十分惧怕。惶恐中,急想上树,刚生此念,已于树上,她觉惊喜,仿佛梦中。次日清晨欲跳下树来,不觉身已飘然而下,立于树旁,她惊喜至极,以为有神灵相助。从此,她意有所往,身则飘然而至。往来山林,攀崖逾涧,轻捷矫健。士人闻之大惊,以为婢女成仙,恐其前来报复,日不食,夜不眠,家奴说:“贱婢哪有什么仙骨,不过吃了山中药草黄精,才使身体灵健。
此传说虽说有些夸大其辞,但黄精入药却自古列为上品。李时珍送礼,便把黄精当“黄金。”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说它“补五劳七伤,助筋骨,耐用寒暑,益脾胃,润心肺。”确实是上等补益良药。
黄精,又名大玉竹,又因形状与生姜相似,因此又叫小生姜。性甘平,无毒。补中益气,久服轻身延年不饥。黄精对于脾胃虚弱,面色萎黄、体倦纳差,肌肤枯燥、肠风便秘等补而不滞有较好的疗效。
84、温肾燥湿蛇床子
据说秦朝时,有一年在浙江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突然流行一种怪病,患这种病的人,全身皮肤长出米粒大小的疙瘩,奇痒难忍,抓破后,流出腥臭的黄水,许多郎中都说这种怪病无药可治。一天,从外地来了过年过半百的草药郎中介绍说:“在东海一个小岛上,有一种草药可治此病,但岛上毒蛇遍地,无人敢去,而这味药又被毒蛇压在身下,实在无法采到。”为治病,曾有几名青年冒险去采药,都是有去无回。有一位热血青年,为解除乡亲的病痛,他自告奋勇,只身去闯蛇岛。在一位老农的指引下,他带上雄黄酒,在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上岛,将雄黄酒洒在毒蛇的周围,毒蛇闻到雄黄酒后,会纷纷逃避,这时便可迅速将药采下,离开蛇岛。”
回村后,用这种草药之籽煎汤给病人沐浴,很快这些病人都全愈了。因此药是生长在蛇身下面,如同蛇床一样,故取名叫“蛇床子”,一直沿用至今。
蛇床子,又名蛇床、蛇珠,古时称虺床,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果实,其成熟后呈黄色时采收,割取全株,打落果实。味辛、苦而有麻舌感,性温,有小毒。能温肾助阳,祛风燥湿,还有杀虫的功效。主治男子阳痿,阴囊湿痒,女子带下阴痒,子宫寒冷不孕。还可治风湿痹痛,疥癣湿疮等症。现代临床还证实蛇床子是一味温肾助阳之品,其提取物有雄性激素样作用。
85、补肾壮腰莵丝子
从前有个财主很喜欢养兔子,还专门雇了一名长工给他养兔子,并规定李俊渠,死一只兔子扣掉四分之一的工钱。
有一天,长工失手把一只白玉兔的腰背打伤,白玉兔躺在地上跑不动了。长工怕财主扣工钱,就偷偷把那只兔子藏在黄豆地里。可财主还是发现少了一只兔子,逼长工非赔不可。长工没办法,只好到黄豆地,想把受伤的兔子抱回来。
突然,他看见那只白玉兔正在黄豆地东钻西跑,一点儿也不像受过伤的样子。后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长工故意又打伤一只灰毛兔扔进黄豆地。过了几天,他发现灰毛兔的伤也好了。
长工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爹。他爹曾经被财主打伤后腰,已经在床上躺了好几年了,一听这事,忙对儿子说:“你再去试试,看兔子吃了啥东西,说不定是‘接骨丹’呢?”
长工按照他爹的吩咐,又把打伤兔子放在黄豆地。只见那只受伤的兔子,伸着脖子啃那些缠绕在豆上的一种野生黄丝藤的种子。一两天后,兔子的腰伤竟慢慢地好了。长工便采了一些黄丝藤和它的种子,回家交给他爹。他爹喝了这汤药,没几天腰病就好了。并将此药取名莵丝子。
莵丝子,又名豆寄生、豆寄生、龙须子、兔儿丝,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种子。味辛、甘,性平。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86、治疮良药密陀僧
密云寺时有个和尚生得丑陋,麻脸烂眼眶,腰勾背跎,他生活来源有三:一、靠施主化缘,二靠收香客的钱,三靠自己卖疮药。他的药能治五疮:小儿秃疮、成人痔疮、老人臁疮、妇女阴疮以及各种疥疮。他的药灵验,一付就好,名叫“一扫光。”跎和尚卖疮药远近皆知。
跎和尚卖了一辈子疮药。药怎么制成的?是师傅传授给他的,他从不传授给别人。
这一年老和尚生病,病一天天加重,他知道好不了,对小和尚说:“咱70多岁了,恐怕过不去了,把药方传授给你。”徒弟非常感激,跪在师傅面前叩头谢恩。老和尚就把制药的全过程都告诉了小和尚。
不久,老和尚去逝了,小和尚继承老和尚的事业,专卖“五疮药。”小和尚不象老和尚那样虔诚,不久,下山还俗,取了妻子原口证,生了儿女。一家几口人过得幸福,是小和尚辛勤卖药赚来的钱建成的,生活过好了,小和尚不愿意出门卖药,把制疮药的全过程又告诉了别人,这样就有许多人会制“一扫光”的疮药艾特铭客。后来有人给“一扫光”的疮药换了一个名字,叫“密陀僧”,其含义是这味药来自密云寺陀子老和尚。
密陀僧,又名金炉底、金陀僧、黄丹、黄色氧化铅,为化学品一氧化铅之黄色粉末或结晶。味咸辛,性平。无臭,有小毒。有杀虫、收敛作用。外治痔疮、白癜风、各种疥疮,内治久痢。
87、阳痿不育淫羊藿
从前,有对小夫妻婚后多年不育,父母劝儿休妻另娶,可儿子于心不忍,从此整天遭受责骂,被逼双双离家出走,沿途以乞讨为生。
一天傍晚,他俩在山脚下倚树小憩,突然狂风呼啸,吓得羊群东奔西跑。他们见牧羊人照应不及,随即上前帮着把受惊的羊逐一赶回棚圈内。牧羊人十分感激,便挽留他们放羊,又供吃包住。他俩发现,母羊生殖力特别强。而他们因无子嗣才流落此地,于是细察其食料,只见所有的羊都争着挑吃一种野草的叶子。从中受到启示后,也采集这种草连根带叶煎汤服,不久这少妇竟怀孕了。
小夫妻告辞牧羊生活,欢愉地重归家园。当邻里询问他们吃的什么灵丹妙药?笑答:“那是羊爱吃的一种野草,草叶像豆叶,边缘有毛茸茸的细齿。”植物学上称豆叶为“藿”,而这草叶形似豆叶,加上羊吃了这草会不断交合,由此,生物学家命其名为“淫羊藿”食人鱼3dd。
淫羊藿,又名仙灵脾、三枝九叶草,为小檗科植物淫阳藿的全草。味甘,性温。入肝、肾二经。能温补肾阳,祛风除湿。淫羊藿茎叶和根含淫羊藿甙和挥发油。经证实,有雄性激素样的作用,它通过促进精液分泌,使精囊充满精液后,反过来又能剌激感觉神经,从而激发性欲而致阴茎勃起。可激发男女性机能,淫羊藿配伍熟地、当归、白术、枸杞、杜仲、仙茅、巴戟天、山茱萸、蛇床子、韭菜子、肉苁蓉、制附子、肉桂,称为“赞育丹”,如今仍用这一古方治阳痿和不育症。
88、消暑除烦淡竹叶
相传,东汉建安十九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朝中权势日甚。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汉中,羽翼渐丰,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发兵声讨曹操。
先锋张飞兵马刚到城边,即与曹操派来的大将张邰相遇。张邰明知不是对手,便筑寨拒敌。张飞急攻不下就令军士在阵前叫骂。张邰依旧予理睬,坚守不战。眼看已对峙数日,直急得张飞火冒三丈,口舌生疮,众兵士也多烦躁不安,急火攻心。
诸葛亮闻知后,急派人送来五十瓮佳酿,并如此这般地嘱咐张飞依计行事。“酒”抬到了阵前,张飞吩咐军士们席地而坐,打开酒瓮,大碗饮用,划拳行令,自己更是把瓮狂饮。
张邰登高眺望,恶狠狠地骂道:“张飞这厮欺我太甚!”传令当夜趁张飞醉酒时下山劫营,结果遭到张飞埋伏,大败而逃。原来,张飞使的是一条诱敌之计,他们白天在阵前喝的不是什么佳酿美酒,而是一种汤药——淡竹叶水。这是诸葛亮专为张飞和众军士们泻火除烦的药汤。
淡竹叶,又名竹叶麦冬、山鸡米,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全草的地上部分。味甘、淡,性寒。能清热,利尿。具有清心除烦、利尿通淋的功效,可用于热病心烦口渴,神疲乏力,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等症。在夏日消暑时,可取淡竹叶、白茅根适量水煎作凉茶饮用。
89、醒酒良药是葛花
从前,在河南一个小镇里,住着一名叫张三的人,是个有名的吝啬鬼。他开间“张昌记”酒店,对顾客刻薄得要命,店里卖的酒,十斤总有三斤水。
有一天,张三江从城里买了一担烧酒,雇脚夫挑回家。在过一座小桥时,不想,脚夫一下绊倒在地,两只酒坛已跌得粉碎,上等烧酒四处流淌。张三江一见,真比割肉还心痛。急得捶胸顿足,毫无办法。
突然,他看见旁边有个牛脚的泥迹洼,汪着一汪烧酒,眼看就要渗光,心想,既然捧不回来,就喝个够吧。他扑了过去,大口大口喝起来。张三江平时酒量就不大,顷刻之间,就醉死过去了。
脚夫一惊未了,又吃了一惊,顿足大叫:“救命呀,救命!”正在附近耕田的一个农民闻声赶来,见这情景,急忙说:“快,把他浸在溪水里凉凉,你再去村上叫医生。”两人扛起张三,把他放在溪水里。
脚夫飞奔进村,寻得一位老医生,二话不说,拉着医生,飞也似地往小桥跑去。忽然看见有个人从水中爬上来,一看,原来是张三江。
医生和脚步夫一时间惊呆了,急问:“是谁救了你?”张三江说:“我也不知道,只觉得朦胧中喝了几口溪水,就感到清凉舒服,头脑也清醒了一些。医生听了,细细一想,觉得这溪水里面一定有秘密,便细心察看水底下沉着一层小白花!心想,这小白花一定是能醒酒的药lol九尾妖狐。便顺溪水往上游走,发现长满了葛藤,藤上开满了这种小白花。
90、活血通脉话葛根
相传从前有位葛员外,为官清正,蔑视权贵,因看不惯奸臣陷害忠良的恶劣行径,便告老还乡。谁知奸臣还不放过他,诬其“私自招兵,密谋造反。”昏君一听,信以为真,令下诏书,派兵捉拿葛员外及其全家人等,押解京城,满门抄斩。葛员外闻知凶信,忙把小儿子叫到跟前,嘱咐说:“我葛家世代忠良,今遭奸臣陷害,全家难逃死罪,葛家就留下你一根独苗,如果一同被杀,葛家就断绝后代了。你现在赶快逃走,延续咱们葛家祖先的香火吧!”说罢,泪如雨洒,和小儿子抱头痛哭一场后,小儿子急忙从后门向山林方向走
官兵未抓到葛家小儿,即向山林搜剿,也没见个人影儿,只得收兵回营。原来葛家小儿被子一老药农搭救了,老药农没儿无女,孤身一人,看着葛家小儿无家可归,就答应带他上山采药。
后来老药农去世了,葛家小儿也学会了老药农的本事,专门采挖一种草药的根块,它是治疗发热口渴等病的良药。每天挖回来就背到市上去卖,既养活了自己,也救活了不少人。但这种药草叫什么名子今村美穂,老药农也没说,葛家小儿想到自己悲惨而痛苦的身世,我葛家满门抄斩,只留下我这条命根子。便将这药草取名为“葛根”流传下来的。
葛根,又名野葛,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味甘、辛、凉。具解痉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泄的功效。常用于治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湿热泻痢、脾虚泄泻、热病口渴、醒酒戒酒等。
91、跌打损伤韩信草
相传汉朝开国无勋、大将军韩信,幼年丧父,青年丧母,家境贫寒,靠卖鱼苦度孤日。一天,他在集市卖鱼,被几个无赖打了一顿,竟卧床不起。幸亏隔壁赵大妈送饭照料,并从地里弄来一种野草药,给他煎汤服用,没过几天,就恢复了健康。
韩信入伍从军,后来终于成为有帅才的显赫将领,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夺取了天下。韩信带兵打仗,很爱护士兵。每次战斗结束后,伤员都很多,他一面看望安慰,一面派顺儿上田野里采集赵大妈给他治伤的那种草药。采回后,分到各营寨,用大锅熬汤让受伤的战士喝,轻伤者三五天就好,重伤者十天半月痊愈,战士们都有非常感激韩信。有一天,大家私下里就韩信和这种草药议论开来。
有的说:“听说咱们元帅也是受苦人,所以这样平易近人,体贴咱们的疾苦。”有的说:“咱们受伤喝的那种草药汤,听说是元帅家的祖传秘方呢。”有的说:“有一天我跟着赵顺采药,问赵顺那是什么药,叫什么名字,可赵顺不知道,只知道能治跌打损伤。”有的说:“听赵顺说,元帅也不知道什么,还望大家给起个名字呢!”
这样一来,大伙儿立马就炸开了锅。“那就叫元帅草吧!”有人反对说:“几百年后,谁知道是哪个元帅?”那就干跪叫韩信草吧!
韩信草,又名耳挖草、半枝莲,味辛,性温。舒筋活络,散瘀止痛。主治跌打肿痛,外伤出血,产后四肢麻木,毒蛇咬伤。
92、解鱼蟹毒用紫苏
相传东汉末年的一天,名医华佗在一家酒店里小饮,巧遇一群青年正在比赛吃螃蟹,吃空的蟹壳堆了一大堆。华佗上前劝他们说:“吃多了会闹肚子,还可能有生命危险。”这群青年不但不听他的劝告,反而大吃不止。
当天,这群青年和华佗都投宿在这家酒店里。半夜时,吃螃蟹的几位青年大喊肚子痛,有的痛得在地上打滚。由于当时还没有治疗这种病的良药,华佗非常着急。忽然,华佗想起一次他在采药时,见到一只小水獭吞吃了一条鱼,肚子撑得象鼓一样。它一会儿下水,一会儿上岸,显得很难受。后来,它爬到岸上,吃了些紫绿色的草叶,不久便没事了。华佗想,那种紫色的草叶能解毒,一定也能解蟹毒。于是他立即唤醒徒弟到郊外去采了些那种紫色的草,又立即煎汤给几个青年服下。过了一会儿,几个青年的肚子果然不痛了。青年们这才知道他就是名医华佗,个个对他的医术赞不绝口,并拱手称谢。
华佗心想:这种药草还没名子,病人吃了它确实会感到舒服。今后就叫它“紫舒“吧!因为属草类,后人就把它称作“紫苏。”
紫苏,又名苏叶、红苏、赤苏、桂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全草。味微辛,性温。入肺、脾经。能发汗散寒,行气解毒。紫苏含挥发油(为紫苏醛及左旋柠檬烯),能剌激汗腺分泌,故可发汗解热,抗菌消炎。近年来,发现紫苏的水浸液有抑抑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93、清肺化痰用紫菀
蔡京是北宋徽宗时的宰相。因大肠秘结不通,痛苦异常,虽经御医调治,然病情毫无好转。
原因之一,是蔡京不使用泻药大黄,怕损伤正气。众医皆感束手无策,于是有人推荐既懂医理又做朝官的史堪为其诊治。当时尚无啥名气的史堪不仅未被同行看好,而且出诊时还被蔡家看门人轻之而不报。
入室后,史堪详细切脉诊查一番,并不处方,而是对蔡说:“给我20钱即可。蔡感到莫明其妙,半天没有反应。最后还是叫人给了史堪20钱,史堪嘱人买回紫菀一味,当面碾成粉末,叫蔡调水服下。蔡服药后不久,其肠“须臾遂通”,立即见了奇效。蔡惊喜万分,定要史堪讲明道理,史堪笑道:“这很简单,气与肺相连,肠乃肺之传送器官。由于你所患的大肠秘结不通是由‘肺气浊’造成的,现用紫菀给你清理肺气,这样大肠也就随之通达,所以药到病除,道理就在这里。”
紫菀,又名小辫儿、紫苑茸、紫苑头,为多年生的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味辛、苦,性温。能止咳化痰,清理肺气。以蜜紫菀为最佳,方法是:取紫菀段,加炼熟蜂蜜(紫菀段100斤,用炼熟蜂蜜25斤)和一点开水,拌匀,稍闷,用微炎炒至不粘手,放凉。主治咳嗽气逆、咳痰不爽、肺虚久、痰中带血。单味碾粉还可除便秘。
94、 仙果之谜是榔梅
明朝嘉靖年间,均州的太和山上有一座道教寺院叫五龙宫,五龙宫的后院有一种奇特的果树,每年长出像梅子大小的仙果,道士们说,果树是真武大帝所种,人吃了这种仙果可以长生不老。
当时,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正带着弟子庞宪到各地名山大川采集中药。一天,他们来到太和山下,听说山上有仙果,就想弄清仙果究竟是何物及其药用功效,于是在山下找了客栈住下。
次日,李时珍来到五龙宫,对寺院道长说:“我是从蕲州来的医生,专门采集药材,研究药效的,听说贵寺有仙果……?”白发苍髯的老道长说:“这里是皇家禁地,仙果是皇家的御用之品,你还是快快离去为好。”
难道让这仙果永远成为一个谜,李时珍苦思苦想,突然又展颜而笑。夜深人静时,李时珍从另一条小道摸上山,他轻步绕到后院外,迅速采摘了几枚仙果和几片树叶,然后翻墙出寺。
李时珍回到客栈,李时珍和弟子亲口尝了仙果,并仔细对其进行研究,终于解开了仙果之谜。原来它只不过是一种榆树果实的变种,名叫榔梅,其药用功效与梅子差不多。李时珍后来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榔梅出均州太和山,杏形桃核。气味甘酸平、无毒,主治生津止渴,清神、下气、消酒。
95、止咳平喘款冬花
藉为唐代著名诗人,他家境贫寒,一生体弱多病,后还因患眼疾而失明,所以在当时就有“贫病诗人”之称。
有一次,张藉不幸外感风寒,连续数日咳嗽不绝,因无钱医治,病情日渐加重。张藉此时心焦如焚,一筹莫展。此时,他突然记起曾经有一位僧人向他说起一种叫款冬花的中药治疗久咳特别有效。于是,他嘱家人采来款冬花,煎服几次后,病情大减,咳嗽也止。随后他即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僧房逢着款冬花,出寺噙行日已斜,十二街人春雪遍,马蹄今去入谁家。”
这首诗说的是:数年前的初春,在一个春雪消融之日,张藉外出踏青觅诗,行至一僧房前歇息,正遇上一位老僧在庙前采集药草,双双相叙良久。老僧谈到手中的一种草药说:“这叫款冬花,是治疗咳嗽的良药,僧人治病,多采集这庙前堂后的草药治病,尤其是这款冬花,用于伤寒咳嗽,莫不药到咳止,屡试屡效。”那天,张藉告别老僧之时,不觉已是日落西山。不曾想到,那次偶尔所闻,却会在数年后得以亲身验证。张藉这首诗即反映了他对那次亲身经历的回忆,更表达了诗人对中药款冬花的由衷赞美。
款冬花,又名九九花、冬花、虎须,为菊科植物款冬的干燥花蕾。味辛、微苦,性温。能止咳下气,历来被誉为止咳平喘之要药。主治慢性咳嗽气急,痰中带血。
96、假死复生墓头回
很早以前,据传某名医路过坟场,见一棺材抬过,急叫停下,问死者可是妇人?回答说是。医生疑病者未死,死者家属因维护医生的声望,便开棺求医。医生诊察后,在附近顺手拨起一些带有节的草,嘱煎服之。谁知服后,“死人”竟然活过来了。原来“死者”是一青年妇女,由于产后流血过多而“死”,医生发现了棺材中漏出来的血点,推理到可能是出血太多,才叫停下救治,竟然救活了。由于这种药物将病妇从坟墓边救出,所以便将这种草叫做墓头回。
《史记》中记述扁鹊救治貌太子急病“死亡”,起死回生的故事,但不是用墓头回,而是用针灸。二者都属假死。古代由于医疗水平有限,某些医生往往把处于休克状态的病人诊为死亡,可过了不久病人又“活”了过来,因此“死”去活“生”的传说是屡见不鲜的。在国外如1804年伦敦某人被安葬时,人盗尸,送到一座楼形教室的大理石台上,有人用刀在他身上一划,迸出了他一声惨叫。原来他在医学院的解剖台上“复生”了。1977年西班牙人胡安,忽然感到亲戚为他守灵,但他不动弹,直到运尸人要为他锯腿塞进短棺材去时,他才叫出声来。古代的守灵习俗,其原始可能也有鉴于假死而设的。
墓头回,为败酱科植物异叶的根。味苦,微酸,性微寒。能收敛止血、止带,治崩漏,子宫颈糜烂,早期子宫颈癌,带下,赤痢。”亦有祛瘀消肿作用。
97、消肿散结蒲公英
相传,在很早以前,河南洛阳城有位小姐叫公英,她不但长得貌若天仙,且聪明贤慧。一天她患了乳疮,红肿疼痛,奇痒难忍,便找了个游医治疗。那游医见姑娘长得美丽,顿生邪恶念头,趁机诊病之机,肆意调戏,公英忍无可忍,抬手打了他两个耳光。游医因邪念未得逞,就到处造谣,说公英作风不正,伤风败俗。公英听到谣传十分气愤,为洗清谣言,竟投河自尽。这时,渔翁正好在河边打鱼,急忙将她救起。老渔翁得知她投河原因后,便让她女儿蒲英去山上采来一种草药,煎水为公英姑娘洗涤患病之处,同时又将另一部分药草捣烂后给公英姑娘敷在患处,连续几天洗、敷后,姑娘的乳疮竟然好了。后来,公英姑娘便将这种草药栽种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待有人需要时,就将此药提供给他们。为感谢老渔翁的救命之恩,便将这种草药起名为“蒲公英”,意是蒲姓和公姓的组合。她有奇功妙效。据说,李时珍从一道士手中得到“还少丹”秘方,内含此药。称用此方可使齿落更生,须发返黑,老还少容。
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婆补丁、黄花草,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全草。味苦、甘,性寒。清热解痛,消肿散结。药理实验发现,蒲公英是一味广谱抗菌的野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都有杀灭作用,还有利胆、利尿和催乳功效。
98、活血消瘀用蒲黄
相传,南宋年间。宋度宗有次携带爱妃,来到御花园,尽情游春赏花。时值春光明媚,百花吐艳。他们时而嬉戏打闹,时而开怀畅饮,好不乐哉。然而,乐极生悲,就在当天晚上,宋度宗突然舌肿满口,既不能言语,又不能进食。满朝文武百官焦急万分,急召集宫庭御医研究诊治方法,蔡御医道:“皇上的舌病用蒲黄和干姜各半研成细末,蘸之干擦舌头可愈。”度宗就按此方法治之,果见奇效。后来度宗问蔡御医:“蒲黄和干姜为何能治寡人的舌病?”蔡御医道:“启秉万岁,蒲黄有凉血活血作用。盖舌乃心之外候,而手厥阴相火乃心上臣使,得干姜是阴阳相济也。”
据《本草纲目》载:蒲黄生用有破血消肿之功,炒用有补血止血之效。蒲黄粉外用可治舌胀满口、重舌生疮等到功效。单味研末搽敷,可治小儿口舌生疮或舌肿大。宋度宗乃患舌肿充血之疾,系重舌、口疮之类,故用蒲黄和干姜强末干擦,乃其有效。
现代医药研究证明生蒲黄有亦有止血作用,草蒲黄(花序上的茸毛)可止创伤出血,适量外敷。也可炒黑成“蒲黄炭”用。蒲黄煎剂及乙醇浸液,大剂量可使猫、犬血压下降。但本品孕妇慎服。
蒲黄,又名蒲草卵子、蒲绒草、水蜡烛、蒲草、蒲花、蒲棒、蒲,为香蒲科植物宽叶香蒲的干燥花粉。味甘,性平无毒。有凉血止血,活血消瘀作用。
99、驱虫良药话槟榔
相传在云南傣族人家有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名叫兰香。勤劳贤慧,寨里小伙子都格外喜欢她,但姑娘只爱上了象脚鼓跳得最好的岩峰。
在甜蜜的日子里,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兰香的肚子一天天鼓了起来。于是,风言风语弥漫了整个山寨:“哼,还说像玉石一样洁白无瑕呢!谁知,长尾巴山鸡冒充凤凰。”岩峰怒气冲冲对着兰香直嚷:“你,草鸠抹上红泥会装锦雀,算是我看错了人!”兰香痛苦地望着岩峰:“你真的不相信我吗?”“以前相信你,现在不能受骗啦。”
阿爹难过极了,踉踉跄跄地跑到林边,摘来了一串槟榔,掷向兰香,怒吼道:“我家从没出过你这样的丑事,你把这东西咽下,死了清静。兰香战战兢兢跑到阿爹面前,泣不成声:”我,我有苦难言呀!我像天上的白云一样干净,像池浪溏里的莲藕一样洁白。阿爹……你多保重。岩峰呀!我为你祝福。”说着,一狠心将槟榔嚼碎,一古脑儿吞进了肚里。人们面面相觑,绝望地等待着兰香死辰的到来。只见兰香痛楚地捂着肚子,挣扎着爬到树丛中。然而,不到一刻工夫,兰香却奇迹般地从树林中走了出来,肚子也消了下去,恢复了原来的俊俏。人们跑进树林一瞧,原来她屙出一条长蛇般的虫子,兰香哪里是怀孕啊!从此,人们更加怜爱兰香,也懂得了槟榔是一味驱虫良药。
槟榔,又名槟榔玉、榔玉、青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味苦,性温。下气,行水,可杀三虫,消积利气。
100、化湿藿香与佩兰
传说从前有户人家,哥哥从军在外,家里只有姑嫂二人,小姑叫霍香,嫂子叫佩兰。姑嫂二人相互体贴,一块操持家务,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一年夏天,嫂子不幸中了暑热,感到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倦怠无力。霍香连忙把嫂子扶到床上说:“哥要在家时,经常带我采药,教我认识两种祛暑解热的药材,我上山去挖些来给您治病。”佩兰念小姑年轻,又是?


点击以下标题延伸阅读:
蛋白桑:桑产业群英会(会议纪要)
蛋白桑:桑叶十大的药理作用
蛋白桑:桑椹及桑椹酒
蛋白桑:抗氧化之王--花青素
蛋白桑:药食同源之桑叶|小小桑叶,是秋天的珍宝
蛋白桑:桑叶的医药价值和药理作用
蛋白桑:桑椹酒与葡萄的营养成分有什么不同?
蛋白桑: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宝贵饮品——桑叶茶



以文会友!转发分享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