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垂燊舂陵故事(下)-舂陵星光_0

孔垂燊舂陵故事(下)-舂陵星光

孔垂燊
(九)“江东名家”,一块鲜为人知的御匾
舂陵故城南的谢家村,有座清代的青砖瓦房,堂屋正面悬一块古匾,长2.5米,宽1米,匾上板书“江东名家”,四周雕龙嵌边,左下角金印依稀。该村谢良明撰文考辨,此匾是太平天王洪秀全赐英王府陈玉成的,亦可称御匾,而英王就是柏家坪镇谢家的谢復暑。陈玉成是个化名,没有悬念。如明末李自成,原复姓拓拔,名鸿基。近有毛泽东曾化名李德胜,周恩来改名胡毕成等。陈玉成是否就是谢復暑呢?

英王陈玉成的籍贯生平尚无定论。原有二说,一是广西桂平县的陈文丕,被广西师大钟文典教授《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籍贯考》,给否定了。二是广西梧州藤县大黎镇的陈丕成,现该镇建有太平天国四王纪念馆,199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就看柏家坪镇的谢復暑比较大黎镇的陈丕成,哪个更有故事或更像英王。
先看隐姓改名。为投身革命,防灭九族,谢復暑改名陈玉成。其姓取自谢家神坛“陈留郡谢氏历代考妣神位”的第一字,其名取自宗祠牌匾“玉树长荣”的第一字,以及开村始祖庆成公的“成”字。寓意不忘祖宗,宁为玉碎也要为国,希望革命成功。同时,英王简历与谢復暑家谱相吻合。而广西陈丕成改成陈玉成,有违常理,“丕”意为大,革命之大成,何须改也。如果为避诛灭九族,又等于没有改。
再说“甲寅杀绝十八家”,一个从小津津乐道的故事。谢復暑于1847年广州偶遇洪秀全,当年14岁,自此随之南征北战。1852年6月随太平军攻克永明、道州后,顺道回了一趟老家,并从家乡带去一批青壮年。此后有人告密,引起朝廷注意。1853年、1854年,清军先后从谢家抓走7人,分别在零陵、宁远县城以土匪罪被杀害。1854年6月,英王奇袭武昌立功,被提升为殿后三十检点,位在丞相之下。就在当年大年除夕,谢家突然被清军包围,捕抓30多名青壮男人,连夜押送零陵,并于正月初十先后问斩。据查族谱,谢家半个月之内死亡30余人,其中有父子、兄弟。没标记死因,只能是清兵镇压太平天国所为,族人不便记载。但是这么大的事,在府、县官方文档中,也没有查到详细记载。为什么?我在追寻这个问题时,觉得与一个人有关。此人叫肖荣芳,其家距离柏家坪仅二十来里。1847年,肖荣芳参加永州府试,获文、武双试第一名,直入永州营办投身军旅生漄,“他的一生,都是在镇压各地农民起义中度过的。……咸丰五年(1855),肖荣芳被委任为外委(清朝武官),并赏戴蓝花翎。”这个时间点,一个营办被提升、封赏,应该与“杀绝十八家”有关。作为同乡,深知舂陵人的彪悍,亦怕遭报复或报应,故在夜间秘密行动,也没记录在案。但肖荣芳此后从攻克郴州,官升千总(六品),直至同治三年攻克桞州,官至广西提督(正一品),清廷赐予“勇巴图鲁”称号,所有提升的理由都有详细记录。肖荣芳与谢復暑既为同乡和同时代的人,由此可反证谢復暑成为英王的足够条件及其可能性。在太平天国史料中,还有一个细节,英国参赞巴夏礼对陈玉成的评价:“他的官话要好于其他太平军首领的官话。”柏家坪人自小读书习武,语声也与众不同,街上从不讲土话,我现在也不会讲土话。但广西大黎镇较偏僻,读书习武和官话语言是不可能速成的,可见陈丕成不具备英王那种“自古英雄出少年”的环境条件。

再析“江东名家”匾赐英王府的理由。一方面,谢氏家族,本为江左琅琊谢氏夷吾公之后。南京处长江南,古时亦称江东,南京的乌衣巷多有谢家大户。“江东名家”授于谢氏英雄是名正言顺,洪秀全知晓英王之真实身世,如果授于陈氏,却不在理。另方面,柏家坪虽有舂陵河或舂陵水,却没有称江的习惯。匾是由其堂弟从外地带回,亦合常理。当然,结论有待进一步考证。我只能说,柏家坪镇的谢復暑比大黎镇的陈丕成,更像英王!
(十)三公祠,一方皇陵护佑的神堂
柏家坪老街,有一处中西合璧的建筑,现为娱乐活动中心,原来叫三公祠。湘南农村,一个地方的文脉传承,盛衰荣枯,全在宗族祠堂这道景观里。柏家坪的祠堂不姓柏,叫三公祠。公祠,薪火千秋,这是与众不同的。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为显其皇族血脉正宗,“在舂陵筑皇陵,置啬夫。”“啬夫”就是守护侯王陵园的官。最早的“啬夫”是洪都将军。洪都将军至舂陵后,修建了供奉皇高祖刘买及刘买之子刘熊渠、刘熊渠之子刘仁的护陵庙,后人称三公庙。因当时刘秀的父亲刘钦健在,不然可能叫四公庙。这种“吃众亲”、祭五代的清明习俗沿袭至今。庙址在舂陵故城东南,现今舂陵小学校园区。我读小学时,还见到洪都将军的墓及墓碑。作为皇陵“啬夫”,修缮护卫皇陵,初建是武庙格局。一个正殿,两侧厢房,正朝西,进门是一个很大的露天天井。后殿后院为居家生活区。三公庙修建后,当地人来烧香朝拜,络绎不绝。柏家坪有个祖传习俗,就是每户人家每年为三公庙烧香朝贡一天,贡品一般是水果、灶王粑粑,好点的人家也有上三牲的。进香必须是当家的或大人去,小孩那天如单独去,意味着能承担那份神圣和责任了。从街头至街尾,每天一户,刚好轮完。真是玄学方术,神奇莫测,天人合一。天有四季,人有四肢,故有四街:元、亨、利、贞,周而复始;年有365天,人有365穴,故置365户:天天香火,传承不断。
三公庙随着学堂兴起而搬迁至老街,改称为三公祠。据说三公祠很灵验。过去有位小偷拿了人家银两不认账,要他到三公祠发毒咒,后来应验成了残疾。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公祠改建成了公社礼堂,礼堂可放电影也可演戏,舞台设计非常专业,只是没设置看台坐椅。各种文化活动和红白喜事都在这里操办。柏家坪的唱汉戏、扎故事、踩高跷、舞狮耍龙、诗书堂会,闻名四里八乡。我们这一辈,正赶上文艺宣传队,参加过宁远县、零陵地区的文艺汇演,到过省城长沙拍纪录片,参加过书法美术展览。
我不在三公祠的历史,它却在我的青春。三公祠姓公,是六十多个姓氏宗亲的公共祠堂,舂陵人儿时的天地,一方故土的护佑神堂。
(十一)“德善求成”,一处八方来朝的仙姑庙
从航拍图看,舂陵古镇由东、西舂水怀抱成一个圆形盆地。盆地中央有座山,叫仙姑岭,岭上有座庙,自然叫仙姑庙。庙很小,小得在远处看不见,到了岭脚下也看不见,爬到半山腰还是看不见。在半山腰有口仙姑井,井水清纯如镜,从来不干不枯,也不满不溢,但供朝圣者饮用和山顶庙用足矣。从仙姑井开始,我们算是爬着陡峭的石梯上山了。据陪同上山的毛生说,那年庙堂维修,挑担砖20元钱也不想干,因为太陡。

石梯路既陡又窄,途中有几处较宽,供休息和烧香祭拜。一处是摩崖石刻:“求佛拜仙,赐福人间苍生。”第二处是土地神庙及重修碑。这两处烧香的人不少,可惜镌字都是新的电脑体,有点难扛仙姑庙二千年的沧桑厚重。最入景的一处叫“且憩关”,如同五岳中的南天门或中天门。“且憩关”为巨型石块和石条堆垒而成,门楣的门臼和石墙上的门栓凹槽,足有碗口粗细。修筑年代无考,工程之艰险,我等叹为观止。“且憩”一刻,是要你缓缓神,猜猜天门之上,会有怎样的景观。

仙姑故事,各地不同。舂陵仙姑,与“白毛女”差不多。相传舂陵古国,有位绝色姑娘,为逃婚而躲藏于此。白天野果山泉度日,夜里爬到山顶,天当被盖地为床。方圆七里八沟,谁家有难或进山蛇虫咬伤,她及时赶去,暗中相助。后来被家人得知,其兄嫂上山寻找。嫂子没有劝回仙姑,反被仙姑感化,亦乐于德善之举,就留在山上,俩人相依为命,终老成仙。所以,仙姑神位供奉的是两个女菩萨。正殿的横匾为:德善求成。两侧石刻楹联:心诚则灵灵则诚,佛本怀慈慈怀本。仙姑庙之灵,正如《仙姑庙》誌铭:“夫妻求子人兴旺,老来求神保平安,少来求学进科举,敬神求财福满园。”庙内尚有大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募碑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修高仙塔》两块碑刻,还有一个旧石水缸,上刻“净水缸”三字,虽为小器,却不失神韵。

仙姑庙的神,不全在庙里,更在庙外。庙外四周,按八卦方位,分别竖着八位仙家石雕像。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各佩法器,栩栩如生。舂陵仙姑名气并不大,为何惹得仙家八方来朝呢?当然是那极峻于天,崔嵬绝顶,可称天地人和的人间仙境。许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地方,包括泰山,总有些角度会遮碍视野,让你想起“这山望着那山高”。而在仙姑岭上,随你转360°,还是“唯我独尊”。在这里,佛的灵空,道的无极,会迎面袭来。“无,名天地之始”,天真的很圆,像一口大锅盖在四周群山的边上。天穹色彩,淡墨云翳,远山群峰,细浪腾跃,当山天一色的时候,你的心便放空了。上山时一步一拜的艰难,怀里揣的种种生活期盼,都云卷云舒了。你可以看得那么远,揽物于胸,山外有山;你可以看得那么清,朱门豪宅,村舍陋院;你可以看得那么淡,坦然静立,宛若神仙。
(十二)当代“围城”,一份品牌文化的遗产
人类历史教授易中天说:看自己,必定先要追根寻源。环境造就人,只有人杰地灵的地方,才会遗留优秀的品牌文化遗产。

古舂陵,柏家坪,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现代人见过太多的城,不介意城的不如意,只想感受城的美妙。踏上舂陵故城,或许没有城观的美妙,但必定会像孩子般的雀跃。因为你踏上了汉城的肩膀,如此原汁原味,中国绝无仅有,国外原有一个叫汉城,现在也忘祖改称首尔了。一个城如一个人,其出生和死亡是不能自主的。舂陵故城历经二千多年,依然雄屹一方,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何曾败美人。”那日,我们谈论起舂陵故城的保护,都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我觉得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宜动土。舂陵故城,原本是三合土夯的城墙,如果再装模作样地配上秦砖汉瓦,那还叫舂陵故城吗?舂陵故城虽然没有当年的高度和风韵,但其骨络和血脉依旧,它与家乡人享受着年复一年的春夏秋冬,世事旧得不能再旧了,连白菜、萝卜的名字也没改过。护城河四周已被林立的高楼拥趸,构成一道新的景观----当代“围城”。我想起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那是现代文明的危机与文化的困惑。我想起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再次感叹家乡人的智慧和伟大。农民的房子越盖越高,越来越多,却没有越城池半步,是为知法,是为敬畏。他们用自己的房子,也是用心,围护着古城的童话和故事,那是守土有责啊!

早几年,湖南省原副省长郑茂清为家乡题“舂陵故城”,并刻石立碑。如他一样,从舂陵走出的人都想做点什么 。舂陵故城,不谈诗意远方,只如初见的挂怀。城既如人,唯以谦卑为怀,方能成其大,唯以厚德为基,方能载其物。舂陵的气质和灵魂不在其历史久远,在于那里生活着的或走出去的人,在于名片上镌印着的耕读传家、忠孝立世。茅盾先生《风景谈》所言极是:人,才是最美的风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舂陵是一所永不老的军营。舂陵人桀骜不驯的灵魂,孜孜不倦的努力,就是最美的风景。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解释:品牌文化遗产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现代遗产”,是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活性财富、智慧资源。舂陵,完全可以申报入选“世界品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或“濒危世界品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荒芜冷藏与过度开发,都不可取。从舂陵这份遗产提炼特色既秦汉文化元素,用以营造地域文化空间,加速美丽乡村建设,意义重大,任务紧迫。在宁远,历来有个说法:南有九嶷,北有舂陵。我深信,舂陵惊艳天下,为时不远。多少人想踏上原汁原味的汉城,想看看始皇屯兵之处,想拜拜光武发祥之殿,想知道英王何能成为英王,想探究周公《太极图》玄学源流,想领略大路尾的乡村美景,想学元结来趟《舂陵行》……。古舂陵,柏家坪,必将是一方朝圣的热土。

总编|潇湘渔翁、
南 蛮、潇湘愚公
策划|泛美
编辑|沿途与你
各类原创文学约稿邮箱:1049294626@qq.com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