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垂燊舌尖上的民勤:臊子面-民勤圈子

孔垂燊舌尖上的民勤:臊子面-民勤圈子

孔垂燊
臊子面在百度上说是起源于陕西关中平原和甘肃陇东地区,我没有进一步去考证,但在我吃过的臊子面中我感觉我的家乡河西走廊一带的味道最美。

臊子面的做法大同小异,食材也是几近相同。臊子面,望文生义也知道是由臊子汤和面两大部分组成,而臊子汤又是重中之重,所谓一碗面七分汤,汤是灵魂,说的就是臊子汤的重要性。
臊子一般选用带猪皮三分肥的猪肉(牛羊肉也可,只是太廋,炒的时候需要多放些油弥补一下),切成黄豆大小的肉丁,我们亲切的把它叫做臊蛋子,主菜以胡萝卜,土豆为主;配菜可用木耳,白菜,小芹菜,圆葱等,全部切成黄豆大小的小丁备用。热锅冷油先将生姜末红辣椒丁儿炸香,倒入肉丁翻炒至变色,加酱油等调味品出锅备用。锅内放少许油将圆葱等配菜混炒入味后,加开水,放入刚才炒好的肉臊子,锅开后,加入一点豆腐丁,粉条,小火滚一会儿,调入陈醋,味素等,最后撒一把青蒜苗末,关火,臊子汤就大功告成了。
面,对于西北人来说就很简单了,驾轻就熟。清水加一点儿盐,碱(如果有蓬灰更好),面相对要和得硬一些,揉匀,揉光,揉出劲道来。擀薄切细,搭到擀面杖上用手轻轻的捏一捏撑一撑,挽成又圆又细又长的面条。宽水煮面,面漂起后点一点凉水,待再次漂起后捞出放入温开水里过一下,盛碗,浇上臊子汤,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就呈现在你面前了,如果再配一点辣椒油,一碟蒜泥,一盘凉拌萝卜青椒丝或者沙葱菜就完美无缺了。看起来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吃起来汤味酸辣,筋韧爽口,保准你赞不绝口,念念不忘。
臊子面在家乡绝对算得上是上乘的佳肴,不论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贵客来访,家人团聚都会用臊子面撑场面儿。有个现象可以很好的佐证我的这个论断,那就是在我们老家来了客人,周围邻居往往会问,你们给客人烧的什么汤,可见烧汤是招待客人最高的礼遇,而臊子汤又是群汤之首,地位非同一般。我们小时候臊子面是极其稀罕的吃头,一年也吃不上几回,那时候就盼望着过年,盼望着家里来客人。其实家里来客人了也不一定吃得上臊子面,记得客人上桌了,我们便在屋外傻傻的盯着看,直到客人放下饭碗,用手抹着嘴,摇头说不吃了,我们就欣喜的跑向厨房,发现已经所剩无几了,甚至锅底朝天了,奶奶和妈妈正在厨房里庆幸没有发生饭不够客人吃的尴尬局面,而我们只有望锅兴叹,咽咽口水。
过年吃臊子面是很有讲究的,哪天吃饺子,哪顿吃臊子面不能弄混了,不能坏了规矩,而臊子面的第一碗必须先敬神灵祖灵,剩下的“福把子”才可以吃。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子,敬神献汤的活儿就归我了,端着一碗臊子面在家里门外各个角落鞠躬献汤,祈求保佑。等我的仪式结束了,大家便围坐开吃。
工作后,在东北的家里我们也会做臊子面,虽然没有奶奶和妈妈做的地道,但女儿说好吃,有了女儿的鼓励我们也就隔三差五的做臊子面,逐渐变成了我们家的一道特色饭。上个月女儿在微信中说长沙也有臊子面,不过吃了之后有些失望,远远没有家里爸爸妈妈做的好吃,听了之后又欣慰又揪心。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吃饱早已不是问题,吃好也不是问题,人们已经到了追求吃得健康的境界,而臊子面仍然备受大家的青睐,我想与它讲究的做工,合理的搭配是分不开的,与它传承的文化内涵,融入的精神价值是分不开的。

我们吃的不是臊子面,我们吃的是古丝绸之路带上的一种情怀,一种割舍不断的浓浓情怀!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