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垂燊自私、浮躁、焦虑、疲劳……我们这些面孔背后的规则-识局
孔垂燊
文/张洛鸣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
前言
这个文章基本属于老生常谈。
既然是老生常谈,干吗还要谈呢?因为它老解决不了呗。多絮叨几遍,或许能有点用也说不定。
特别是,咱中国人受儒家文化影响是很深的,而儒家文化是很强调“内省”的,于是中国人摊上事儿的时候,往往是习惯琢磨“我错在哪”的。
这不是好事吗?当然是。这有什么不对吗?当然没有。
但是,“内因”固然重要,“外因”却也不是可有可无,环境的作用也很大。你看南极的企鹅,它有高有矮有胖有瘦,那是内因,但它之所以永远长不成羊驼的样子,是受南极这个大环境的限制。
同理,咱们人类也会受环境的影响——不一定是受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的影响,但至少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环境,是由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决定的。
那咱今天就聊聊规则。
顺便说一句,这个文章是针对我这样的普通人写的,如果您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那就完全没必要在意规则的影响了。那样的话,我建议您可以多看看“成佛后应该做什么”之类的帖子,这篇文章可以关掉了。
▼
一
“再好的规则,也要人来执行。”
这话已经流行了很多年。那意思好像是说:很多问题其实不是规则的问题,而是人不能好好执行规则的问题。
要说起来,“人”作为一个物种,确实有问题。比如,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些利己主义的因子,不管是不是“精致”,反正有。从这个角度说,“人”肯定有问题。
因为那问题就根植在人性里。
但是,如果全世界的人性都差不多,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是得从规则上找原因——比如是不是有的规则更容易放大人性的缺点。你看上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以前,有多少人抱怨中国农民太懒,可是包产到户以后,粮食产量立马蹭蹭地往上涨,比A股坚挺多了。这是因为邓爷爷改变了中国农民的人性吗?
不,他只是改变了规则。
▼
二
我常听见人们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大家都喜欢找关系,连给孩子上户口这种事,都要托人加塞。说得好像中国人真有什么“劣根性”一样。
我不否认中国人比西方人更看重“人情”。但是,“加塞”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有多少人找关系,而在于有多少人找关系有用。事实上,找关系越有用,找关系的人就会越多,因为别人都找你不找,你就被抛下了。
所以,这事实在不能怪找关系的人。那怪被找的人咯?倒也不能这么说。
比如,我负责上户口的事,而你是我多年好友,革命友谊比舒克和贝塔还铁,你找我加个塞,我能不答应吗?再比如,你是我老婆的上司,下个月要参加她的职称评审,你找我加个塞,我敢不答应吗?
我甚至都不该等你开口,就主动帮你办好了。
从这个角度说,这问题的真正关键在于,规则给了我能让你加塞的权力。这让你很纠结——有捷径干吗不走呢?也让我很为难——能讨好人干吗得罪人呢?
我很钦佩那些铁面无私的人。但我也很理解那些自私的人。如果,规则存在纵容自私的漏洞,却要求执行规则的人铁面无私,就等于要求每个人都像包拯那样扛着龙头铡砍驸马、像海瑞那样抬着棺材板骂皇帝。
这真的有点难。
▼
三
当然,规则不可能完全不给管理者自由裁量权,一点自由裁量权都没有还怎么进行管理。但是,如果我们假设人都是利己的,就应该让更多的人参与规则的制定——假如每个人都参与了规则制定,那就等于规则符合了每个人的利己主义,因此也就无所谓利己了。
这当然只是理想化的状态,事实上不可能办到。不过,让规则制定更民主、运行更透明,确实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因为我们要反对的不是权力,而是特权。权力是中性的,特权才是坏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反对特权的关键还不在于形式的透明,而在于资源的开放。举个例子说:你认为什么叫“潜规则”?你以为“只有送礼才能办事”就算是“潜规则”了?
不,真正的“潜规则”是你连送礼的门路都没有。要知道,送礼办事确实不是一个好的途径,但它至少是一个途径。如果没人收你的礼,却也没人给你办事,那说明资源仍然被垄断在一个比较小的圈子里,那个圈子的潜规则是,只有彼此知根知底、互相信任、层次相同的人,才能办事。
那不是更可怕吗?大概也就是因为这个,大家才会对“圈层固化”那样担忧吧。
▼
四
与“潜规则”相对的是“明规则”,而与“潜规则有用”一样有害的是“明规则没用”。
大家常说的“中国式过马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好像又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但它其实也与规则有关——正是因为人们看到,行人闯红灯几乎不会受到任何惩罚(被车撞到除外),所以才敢闯。
有些人对这种现象非常不理解:闯红灯有什么意义?等红灯不就耽误个一两分钟吗,至于吗?
但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关于有限公共资源争夺的问题:比如,我们俩都想到马路对面去坐公交车,他闯红灯过去了,正好车来了,他就上去了;而我等绿灯亮了再过,公交车开走了,我就吃了亏。甚至,就算车没开走,可由于他比我先上车,很可能他有座位而我没有。
那吃亏的还是我。
事实上,国人的浮躁和焦虑经常来源于此:大家都知道,触犯明规则是不对的,是有可能遭到惩罚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又目睹了那些打破明规则的人没有遭到惩罚,甚至还因此获利了。这让我们既茫然又急躁:我咋就没想到还能这么干呢?我咋就胆子这么小呢?我咋就被落在后面了呢?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让打破明规则的人吃更大的亏。当然,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条件,对每个闯红灯的行人都罚款可能还有难度,但对一些更大、更重要的明规则,是应当竭力维护它们的权威的。
明规则一旦得不到维护,结果就将是“社会逆淘汰”——遵守明规则的人出局。那人们还能不浮躁、不焦虑?
▼
五
现代人的疲劳往往不是身体上累,而是心累。
为什么会心累呢?因为每天要处理的事实在太多了。特别是,有些“事”本身可能还好,但“事”背后的“人”,尤其麻烦。
关于这一点,我之前在拙作《“煤改气”的锅,不能都让基层兄弟们背》里提到过:我们经常面临两套规则并行的局面——一套规则是各种规章制度,另一套规则是上级的指示要求。前一套好说,因为它一般只针对“事”,但后一套就不一样了,它需要不停地与“人”打交道。
注意,我不是说,上级的指示要求总是跟规章制度不一样,也不是说,上级有意凌驾于规章制度之上,而是说,这种“双轨制”的存在,让我们即使拿着规章制度,往往还是要等上级点头、拍板。
更有意思的是,上级的点头、拍板,通常并不会超出规章制度允许的范畴。但下级就是得等上级点头、拍板。他往往不能或不敢说,规章制度允许这样做,我就用不着请示,直接去做就好。
其实这个现象不只存在于公务员队伍里。很多企业也是一样,规章制度在墙上挂了一排,但任何事都要董事长点头,要经理点头,要部门主任点头……甚至,要大家坐在一起开半天会,一起点头。
这样一来,下级当然很累——他们几乎没有真正可以用来做事的时间。他们要不停地请示、汇报、协调、沟通、等待……等这一套都弄完,也快到下班时间了,工作还没做呢。
那只好赶工了。
▼
六
可是上级就不累吗?
看上去,上级似乎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但他其实更累——权力同样意味着责任。
如果所有事情都要由他来做决定,那么所有责任都要由他来承担。他好像可以把责任推给下头,但实际上,他往往推不掉。
这就造成了一个悖论:下级抱怨上级管得宽、伤害了下级的自觉性;上级抱怨下级不敢担当、根本没有自觉性。然而越抱怨,大家就越疲劳。
我之前说过,这种两套规则并行的“双轨制”,并不是谁故意造成的,它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弥补规章制度的滞后和缺陷,被自发地创造出来。
我们不能否认它的优点,比如它保证了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可以借助它来力排众议——我知道规章制度上没写:这事可以这样办,但我觉得可以,就下个文、讲个话,这事就办了。这比修改规章制度省事得多。
但是,“双轨制”给大家带来的精神成本毕竟太高了。所以,当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也就应该“并轨”。
“卸磨杀驴”,有时也是不得不做的事。
▼
七
当我们认为一项规则有问题的时候,其实暗含了一句台词:这个规则应该改变。但问题是,怎么改变?
说到底,还是靠人来改变。
那岂不是又说回到人的“劣根性”的问题上了?那我扯这半天岂不全是shit?
其实我不能保证我上面的话不是shit。然而我想说的是,人如果想改变规则,那至少要先认识到规则出了问题。如果因为置身规则之中,习惯了规则,意识不到规则出了问题,单纯到“劣根性”上去找原因,那还说什么“改变”呢?
人创造了规则,规则也塑造了人。这本来就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只不过我认为,应该从“蛋”的方面入手罢了。
但愿我不是闲得蛋疼。
您可以同步在新华网、搜狐、今日头条、腾讯网、天天快报、和讯等11个知名平台查阅和识局微信同步推出的内容。
更多区域经济、园区经济、产业经济信息,尽在识局网!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 吧!
我们是识局团队!
欢迎加入识局君的朋友圈——“识友会”。请先添加识局小秘书个人微信(pujianger),身份信息核实完毕后,小秘书会将符合条件的朋友请进识友会微信群。
读者投稿请联系 content@ishiju.com
申请转载请联系 fanww@ishiju.com
广告合作请联系 contact@ishiju.com
招商与园区运营合作请联系 daimh@ishiju.com
人才应聘请联系 hr@ishiju.com
业务联系电话: 021-68407696(周一到周五 9: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