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垂燊舌尖上的十堰:郧阳蛤蟆咕咚儿-十堰锦汉风彩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孔垂燊 郧阳蛤蟆咕咚儿
蛤蟆咕咚儿这个名字是根据郧阳方言臆造出来的,在郧阳方言中本意指“小蝌蚪”,而它现在泛指是一种郧阳地方小吃(做出来类似像小蝌蚪形状的小吃)。正如它其名一样难登大雅之堂,更没有“天津狗不理包子”那样名传四方,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名称,就姑且如此称之吧!
到了夏天,郧阳家家户户都会做蛤蟆咕咚儿来解渴,蛤蟆咕咚儿和郧阳三合汤、酸浆面一样齐名。中国有句老话:不到长城非好汉!套用一句,没吃过蛤蟆咕咚儿和三合汤你就没是到过郧阳。虽然蛤蟆咕咚儿不登大雅之堂,这并不影响它鲜香顺滑的味道和郧阳人世代为之自豪的传承。我从小吃着妈妈和外婆用葫芦瓢制作的漏勺做的蛤蟆咕咚儿长大的!
蛤蟆咕咚儿的由来,听老辈儿人讲,这蛤蟆咕咚儿还有个传说。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老爹爹无儿无女,家门前有一口小池塘,此池塘冬暖夏凉,该是有一眼温泉吧?有一年春夏之交天大旱,别处都干得冒烟,龟裂的稻田里连青蛙也生存不下去,唯有老爹爹家门前的池塘泉水汩汩,荷叶田田。老爹爹就把周围奄奄一息的青蛙捡回来,放在池塘里,青蛙在水里自由自在地生长产卵。终于熬过最干旱最炎热的七月,天降甘霖,万木复苏,稻田葱茏,老爹爹就把满池的小蝌蚪一盆一盆的放归田里,此后在家乡的夜晚,又能看到“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致。后来有一只青蛙王子化作人形来报恩,总是趁老爹爹外出种地的时候,给老爹爹把饭做好——他做的就是我们现在常吃的蛤蟆咕咚儿。老爹爹很奇怪,是谁帮忙做的饭呢?一次他假装外出上坡干活却悄悄躲在柴房,发现了青蛙王子的秘密,看到了他箩面、漏咕咚儿、调料的全过程,老爹爹一时激动现身了,那青蛙王子却一闪不见了,从此再也没现身过。老爹爹为了纪念青蛙王子,就把做蛤蟆咕咚儿的手艺传了下来......
吃着清凉爽口,鲜香顺滑的蛤蟆咕咚儿,听着美丽的传说,空气里仿佛溢满荷香,炎炎夏日也变得清凉冰爽!瞬间回到小时候的记忆,这种情感是只有在湖北十堰郧阳地区长大的孩子才有的记忆哦!
正宗的蛤蟆咕咚儿是用玉米面做成的。剥下颗粒饱满、颜色金灿灿的高山玉米,打成玉米粉,这种粉做出来的蛤蟆咕咚儿,滑而不腻,韧而不粘,也可以用菱粉替代。
做蛤蟆咕咚儿最重要的炊具是“葫芦瓢”。第一步工序是搅面。取玉米面(菱粉)倒在盆里,加入适量的水,搅成糊状,把搅好的面搅在滚开的开水锅里,快速顺时针搅成糊糊。这一步很关键,面糊搅得太稀漏不成样儿,太稠不容易漏成均匀的“蝌蚪”状,尤其不能有灰包疙瘩。等糊糊煮熟冒泡,就可以关火啦。
第二步就是漏蛤蟆咕咚儿。刚才说过的葫芦瓢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等锅里的玉米糊糊凉成温热了,把它盛在清洗过的葫芦瓢里,下面用一盆清水接着,用勺子使劲摁瓢里的糊糊,在用力的挤压之下,一个个蝌蚪状的蛤蟆咕咚儿就从瓢下鱼贯而出。落在凉水里,立即四散开来,蛤蟆咕咚儿就做成了,恰似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蝌蚪。
蛤蟆咕咚儿的吃法也有讲究。取新挖的独蒜几个剥好洗净,摘下新鲜的花椒,和着蒜、荷香叶一起捣碎放在碗里。放上盐、味精、五香、陈醋、酱油、芝麻油、油泼辣椒面,一碗调料就做好了。用漏勺从盆里捞一碗冰凉的蛤蟆咕咚儿,浇上调好的蒜汁,配上碧绿的荆芥,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蛤蟆咕咚儿就做好了。白里透红,红中透亮,油汪汪的一层,舀上一勺放在嘴里,凉沁沁、麻飕飕、酸溜溜的味道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