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垂燊致张一鸣:算法可以没有价值观,但人得有-杨涛有料
孔垂燊
作者:王田
来源:华商韬略(ID:hstl8888)
授权转载
凭借成功的机制与庞大的应用体系,头条给用户打造了一个沉溺且狭窄的空间。
继张一鸣、马化腾隔空“互怼”之后,头条与腾讯的战局逐步升级。
5月30日,今日头条通过修改标题、篡改文章来源的方式,在其控制的平台上,向亿级用户推送了文章《新华社:要多少文件腾讯才肯收手》。
6月1日,腾讯就此起诉,并要求索赔1元钱。对此,头条系的抖音回应称:“这可能是二十岁的腾讯,送给不到两岁抖音的儿童节礼物吧。”
这个估值近4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试图将自己标榜为年幼的宝宝,通过舆论的高点给腾讯施压。
这并不是今日头条第一次尝试影响并“借用”舆论的力量。此前,头条旗下的“暴走漫画”发布了含有丑化、恶搞烈士董存瑞与叶挺的视频《囚歌》,由此引发轩然大波。
在社会的集体声讨中,“相关媒体”刊发了一篇采访董存瑞妹妹董存梅的文章——《董存瑞家属独家回应‘暴走漫画’事件:这事算不上侮辱》。这篇文章同样通过技术的手段大肆推广,并催生了“人家属都觉得没事,我们有什么可争论”的观点。
好在,如此恶劣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容易抹平。几天后,80岁的董存梅对报道勃然大怒,称“这话我可真没说过”,指该报道不仅断章取义,甚至直接颠倒黑白。
洗白文弄巧成拙。5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称,针对“暴走漫画”已依法立案查处,将从快从重作出行政处罚,“今日头条”平台未落实主体责任,依法立案调查。
创立头条这个庞大的舆论帝国之前,张一鸣曾经历4次创业失败。他得出的经验是:创业如果不顺利,早死早升天,往前看就行了。
“我对很多事情的理解都是‘错不在我’,以前业务没做好,我就觉得责任在我身上,但其实有时机问题也有行业问题等等很多。”
此前如是,当下依然。遭诟病不断的张一鸣与今日头条,似乎仍坚持“错不在我”。
争议
过去半年,今日头条过得很艰难。
元旦前一天,国家网信办约谈今日头条,商谈其持续传播低俗信息、违规转载新闻信息等问题;
3月29日,央视播出《“今日头条”广告里的“二跳”玄机》,揭露其涉嫌违规发布虚假广告。随后,工商部门对其罚没共计94万余元;
4月,国家广电总局约谈今日头条,责令其下线有害节目、封停违规账号、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等一系列整改措施。
同月,头条旗下“内涵段子”客户端及公众号被永久关停。这个曾号称有2亿受众的APP,一夜间烟消云散,只留下忠实的拥趸们,在网络各个角落刷着“段友出征、寸草不生”……
今日头条的成长从不缺乏争议,其成名,也源于争议。
2014年6月,若干媒体起诉今日头条侵犯版权,引得国家版权局对其立案调查,版权风波沸沸扬扬。
此后,侵权漩涡始终围绕着今日头条,在2017年时相关起诉已百余件。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曾对今日头条发出过“法庭见”的声音。
但这些纠纷,似乎并未对今日头条产生实质性影响。比如2016年,凤凰新闻以“今日头条恶意劫持凤凰新闻客户端流量”提起诉讼,要求其立即停止有违基本商业道德的恶意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2000万。
2个月后,凤凰新闻客户端再发声明,要求其停止劫持行为。并表示今日头条在被起诉后又变本加厉的劫持凤凰新闻客户端流量。但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当初设计商业模式时,今日头条从未将版权问题当做成本考虑进去。如果不是屡屡闹上法庭,张一鸣始终没觉得版权问题会给公司带来危机。
在张一鸣看来,版权风波反而让他获得更多关注、更多影响力、更多用户以及更多合作者。他甚至在风波过后傲娇强调:版权诉讼没有一起败诉。
他更愿意认为,今日头条之所以成为“群攻对象”,是因为对媒体行业的颠覆性创新过于超前,在当时超出了众人的理解范围。
在多个有关版权问题的采访中,他都引用过创建谷歌的故事,“早期搜索引擎也被斥为盗版,今天大家肯定不会这么看。”
然而“不会败诉”的话还是被打脸了。2017年6月,腾讯网起诉今日头条287宗侵权案件,后者败诉并赔偿27万余元。
张一鸣是个非常强硬,不愿意吃亏的人。这次败诉后不久,头条便起诉腾讯旗下的天天快报,称后者存在侵犯头条签约作者原创作品权利。一时间,相关新闻在网络大肆扩散。
当即就有专家指出两者性质不同,亦有观点认为,今日头条此举就是为了将舆论的水搅浑。
原则
舆论对头条的争议由来已久,背后所指,是其创始人张一鸣所信奉那句“算法没有价值观”。
标榜头条为技术、科技公司的张一鸣,一直极力撇清与“媒体”的关系。
他曾解释过两者的区别,“媒体是要有价值观的,它要教育人、输出主张,这个我们不提倡。因为我们不是媒体,我们更关注信息的吞吐量和信息的多元。”
与之相对,他所认同的“价值观”是:提高分发效率、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换言之,当技术与价值观出现冲突时,公司主张的是“技术先行”。
不可否认,今日头条崛起的优势确实是技术与算法。按照张一鸣的描述,“今日头条用算法理解人性”,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筛选出用户喜好的内容。
这种投其所好的信息分发模式,确实给今日头条带来“量的成功”——2016年就有数据显示,有7000多万人每天花76分钟在今日头条上。用户日均时长远超Facebook的60分钟和微信的66分钟。
看似侧面印证了张一鸣奉行的“技术先行”,对此他很得意:“这是AI技术在产品上的体现,没有人为编辑信息,但是我们的产品使用时长远远超过同行。”
在各种采访中,张一鸣也难免透露出对传统媒体信奉价值观的不屑。
他曾揶揄,历史上精英们一直在试图让大众拥有很高的精神追求,但社会整体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目标。
因此他并不认为打德州、喝红酒和看八卦、视频有多大区别,“用户是需要一些沉迷的。”
然而这种“沉迷”忽视了灰色地带,低俗内容和博人眼球之事很容易被算法推荐。张一鸣刻意强调“技术中立”,回避的却是社会伦理问题。
知乎上曾有人猜测,今日头条的算法推荐跟地域及受教育程度有关,如果注册地为一线城市,会默认用户教育水平高,反之亦然。
依照这个设定有人做过实验,结果是注册地为三四线城市后,一开始会推荐很多没有营养的信息,用户经过长达半小时的标记后,系统才会推荐有价值的内容。
很多评论甚至直言推荐是“垃圾”,“今日头条每天推荐那么多垃圾信息,优秀内容根本得不到有效传播和生存。”“1.5亿活跃用户在哪里?为什么我身边每个人都在吐槽今日头条推荐的是垃圾,早就把它卸载了。”
张一鸣否定低俗是今日头条成功的原因之一,他认为头条一直在打击低俗和标题党,也从来不会主动push低俗内容。
但另一方面,他也放弃了所谓正确的引导,因为头条坚持“人工不干预”。
尽管张一鸣一再强调,“我们不应该介入到价值观的纷争里”,但他仍无法逃离因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去年底,今日头条因“持续传播色情低俗信息、违规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等问题”,暂停更新24小时。
在过去谈及与媒体不同时,张一鸣曾说,我们不想教育用户,但我们会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可是当一个企业的价值观都被不断质疑时,又能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呢?
平台越大,越要有原则,越要懂得克制。在5年时间内实现爆炸式成长的张一鸣,似乎还没有理清自己的原则与价值观。他奉行“信息的多元”,但实际上,今日头条一直在用成功的技术,为用户们创造狭窄的视野。
今日头条的推送机制,决定了呈现在用户面前的信息绝大多数是重复且没有价值的。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是用户的本能,但让用户沉溺于此,不应成为平台的本能。
用户的需求是盲目且阶段性的,当用户点开几条八卦新闻后,他今后所有的推送都是八卦新闻,他点开游戏,今后铺天盖地全是游戏。
这样的机制,决定了用户的信息获取与选择遭到了大幅度阉割,看到的世界越来越小,思维愈发极端,在某些领域,这种推送机制,甚至已经引发了反智的风潮。
看似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今日头条给大部分独立用户呈现的是,是一个个自我且支离破碎的世界。
张一鸣揶揄,历史的精英们试图让大众拥有很高的精神追求,但社会整体从来没有达到过这个目标。
所以,这个目标就理应被废弃吗?
边界
张一鸣认为,用户需要沉迷。他与今日头条,确实打造了一个信息沉迷的平台。而当他们打开更宽广的边界时,这种沉迷以更深、更广的方式,展现在了用户面前。
张一鸣对边界有自己的执念,就是不设边界,不断探索边界——看一个公司究竟能做多好,技术能创造多大价值,影响多少用户,业务能做多大延伸,组织能有多高的效率。
这个观点和他同为福建龙岩的老乡王兴雷同。在2016年的乌镇小聚时,他还特别请教王兴“企业边界”问题。
在不设边界的前提下,今日头条从2015年起一路开启买买买模式,投资、并购了近40家公司,主要集中在媒体资讯、短视频及服务、社交等领域。
在一次央视访谈中,张一鸣阐述了自己扩张路上的“不为及所为”——不要跟别人的核心领域去竞争,不做别人做的好的领域,而是应该去创新,做别人没做好的领域。
矛盾的是,2017年头条两款产品“微头条”、“悟空问答”,被大众认为模仿的正是微博和知乎。这也导致两者和头条间不可避免的摩擦。
早期微头条和微博运营很相似,同样是邀请明星大V入驻,开通使用。
这种明显对标,很快引起了双方矛盾。2017年8月10日,新浪微博发布公告,称某第三方新闻平台在微博毫不知情、并未授权的情况下直接从微博抓取自媒体账号的内容,鉴于其行为性质严重,微博先行暂停了第三方接口,并表示将会依法维权。
“某第三方”指的正是今日头条。此前一日,头条正在内测“微博内容源”功能,会自动同步抓取微博上发布的内容。
相较于微博的激烈反抗,知乎的应对一如既往的“佛系”——在今日头条一口气挖角了300多名知乎大V后,知乎联合创始人张亮的回复颇有意味,“我们相信,高质量的分享无法被流水线化定价,好的对话氛围更不可能被粗暴迁移。”
挖角大量优质内容创作者是不小的成本,支撑这些的,是今日头条的广告收入。
广告是今日头条赖以生存的收入来源——如果没有广告,今日头条就没有补贴,因而无法请来内容制造者创造内容;而没有内容就没有流量,也就没有广告,今日头条平台就不能生存。
从商业角度来看,头条这几年确实成功:2016年营收60亿,2017年150亿,今年的目标是“保300亿冲500亿”。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今日头条的作为再一次让人“大跌眼镜”。
今年3月29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曝光了今日头条采用“二跳”方式非法推广虚假医疗广告,且精准定位二三线城市用户的报道。同时,《第一财经》曝光今日头庞大的广告销售队伍和背后的暗箱操作内幕,为了获得广告主的投放,不惜造假广告投放效果。
次日,今日头条做出回应,表明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但仍被公众认为“避重就轻、诚意不足”——声明通篇没有一个字提到虚假医疗广告。
与此同时还有专家指出,就当前的行业发展,算法技术应对广告内容的安全审核、防范跳转页面这种把戏完全没有问题,更何况是一家“标榜AI算法的公司”。
事件背后,并非技术而导致,是“人为干预”甚至“选择性忽略”致使纰漏百出。
曾信誓旦旦“不做医疗广告”的张一鸣,还是打破了这个边界。
他曾公开表示,中国医疗广告质量普遍偏差,所以整个医疗广告都不允许接入今日头条的系统。甚至强调,在今日头条不会出现“魏则西事件”。
而在更早之前,今日头条刚被大众熟知的那段日子,张一鸣甚至说过,宁肯放弃3、500万的收入,也要以用户体验为先。
“商业变现不要让产品变形。”他认为,短期的、对用户体验有伤害的,会像毒品一样让人上瘾……
比这更为讽刺的是,在“二跳事件”曝光前、头条6周年庆的内部年会上,张一鸣首次谈到了公司的社会责任,“正直向善”被他列在第一位。
不够“正直向善”,也是此次腾讯与今日头条大战中,今日头条引导舆论的杀手锏,其推送的文章中,指责腾讯依靠游戏占据了青少年太多的时间与精力。
但实际上,今日头条旗下软件,在这方面亦是不遑多让。
依托庞大的用户基数,头条打破边界推出的应用,大多获得了极大成功。这些应用持续考验着用户的自我管理能力,并用一个个段子与短视频,侵蚀着用户的时间。
难以计数的小姐姐热舞与卖弄的短视频,通过抖音传播至全国每个角落,成年人在刷刷间任时间流逝,小学生们亦对此争相传阅——就像张一鸣说的,“会像毒品一样让人上瘾”。
恐慌
今年,危机频发之下,张一鸣“心态崩了”。
一向低调少言的他几次怼起了马化腾,他担心刚刚崛起的抖音会被巨头扼杀。
这是张一鸣长久以来的担忧。他曾设想,如果某天被对手全面超越,原因会是竞争、政策环境变化和他自己的问题。腾讯是他一直以来的忌惮对象,“我们仍没有逃出重力。”
相较而言,2014年头条还没有如此规模之时,张一鸣的心态最好。他要求自己“认准方向,脚步不停”,不去关心不能控制的因素——比如别人会以何种手段与自己竞争。
“很多时候,恐慌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说明自己的步伐决策乱了。”2014年时张一鸣还无畏表示,如果对方真的有很有竞争力的产品起来,那起来就起来,我们还有先发优势。
也有人在2016年时问过他,当被“庞然大物”围剿时,该怎么办。
张一鸣回答的很诚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加速前进,向前跑。“不用想着去绊人家一脚,没用。”
但如今,这些话好像都不再适用于此刻的张一鸣了。
时过境迁,2015年时今日头条的估值是5亿美元,2018年其估值预计达到400亿美元,翻了80倍。
如今的今日头条不再是属于张一鸣一人的,压力之大,一旦差池,万劫不复。
当一个平台遭遇各方责难、千夫所指时,它必然出现了大问题。头条仍试图用规避问题、混淆视听的方式来解决,这条路很难走通。
深陷舆论漩涡的今日头条只能自救,这个人只能是张一鸣自己。
主播杨涛
解闷 解惑
有趣 有料
商务合作QQ:899660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