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垂燊致读者:再现实的人也有自己的狂想啊-赵赵的周末厨房
孔垂燊
(摄于2016年4月,记得是安阳万达广场某栋楼的楼顶)
筹备和纠结了一个多月,还是决定去做一个公众号了,叫做“赵赵的周末厨房”
为什么说筹备和纠结呢?因为这是一年前的想法,当时只是一个雏形,一个月前开始实际准备,包括理论知识和拍摄调研等。但是也确实纠结,因为现在微信红利逐渐消退,短视频发展迅猛,自媒体行业泡沫经济泛滥,这个时候去做公众号,真的是已经错过风口了。靠平台生存的自媒体,若没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即便再牛的灵魂,也不过是玩票罢了,更何况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芦苇。
(摄于2017年6月,最后的校园,以前常来湖边拍摄看书,那天却只有几把凳子)
这一个月里,不断完善原来的构思,又不断自我否定,最终还是决定把这个想法真真切切地做出来。因为想通了两件事,首先关于风口和变现,这些距离我太遥远了,虽然我已经身处其中。记得美团收购摩拜那段时间,有篇文章写胡玮炜的,文章中有句话我很赞同,他说有时候人生的逻辑要大于商业的逻辑。确实啊,商业的逻辑千变万化,几年一个风口,但是这个风口如何界定和把握?我们都不是先知,大部分人又都没有专业知识去预测宏观经济的发展规律,这个时候我们能怎样呢?就是把自己热爱的事情做到极致。这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亦可叫做: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带着功利的目的去做事,才会少一些“目的性颤抖”。
(摄于2016年9月,成都三人合租房内)
然后说说为什么叫“赵赵的周末厨房”。
“赵赵”是我第一份真正意义上工作的艺名,那时候大家都叫我赵赵,好听好记,这份工作让我在物质上自给自足,但同时也让我对影楼影的拍摄模式失望透顶,从而决定不把摄影作为职业来发展,虽然后来了解的多了,也慢慢改变了对影楼狭隘又尖锐的认知,但这份工作对我影响重大,也很有纪念意义。
(摄于2016年9月,成都糖豆辣妈亲子摄影影棚)
“周末”的概念。因为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人人都在跟时间赛跑,信息爆炸,订阅号和各种APP多到看不完,看不完又会觉得恐慌和焦虑,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实践看过的东西,过几天又忘了,然后挤时间却用来发呆。我是想要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去接触一种慢生活。虽然一周可能只有一两天,哪怕几个小时,去静静地看一本书,理解一部电影,做一顿饭然后慢慢咀嚼,我所谓的慢生活,是有底气的自给自足,而不是好吃懒做的得过且过。
(摄于2016年5月,安阳万达广场,小女孩跳的比“奶奶”们还好)
“厨房”的概念。初中的时候,看过一篇文章,有段话到现在还记得: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链子,那条链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然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心甘情愿地把自己锁一辈子。后来查了,出自三毛的《送你一匹马》。这是我对“厨房”最深刻形象的认识。这里的厨房不只是美食分享,当大家的思想作为主料,对音乐,电影,实事的理解作为辅料一起杂糅,也会是一道道饕餮大餐。这个公众号是我个人的发声地,也是大家思想交流的平台。
(摄于2016年5月某天夜里十点半,熄灯后的女生宿舍楼,当时一个个去敲门,才有了这样奇妙的光影效果)
赵赵的周末厨房,目前分为三个板块,1 私人小厨(这是我的个人秀场,不是美食教程,因为现在的APP太多了,我没办法做到既全面又专业,因为我平时会浏览大量的美食APP和网站,发现了不错的菜谱会自己做然后拍摄出来,所以这个板块的宗旨很简单,就是通过美食摄影,带给大家一些想法和灵感去自己动手做道菜) 2 好店推荐(这个板块我会洽谈一些线下的店铺,包括但不限于餐饮,书店,烘焙等,会选择一些有特色的店发布在公众号上,供大家参考,这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尝试和探索)3 思想交流(这个板块是一个树洞,可以表达你对某部电影,音乐,乃至新闻热点的看法,我也会把我个人的摄影作品发布在这里,总之这个板块,就是志同道合的我们交流的平台) 目前美食板块定于每周五晚9:30准时更新,旨在大家看完推送以后,可以有一些灵感或冲动,在周末去给自己或家人做点美食,虽然有时候也可能是黑暗料理。希望在快节奏的大环境下,我们的生活不至于被工作和焦虑情绪填满,能够留下时间去思考,去独处,去陪伴家人,去逛逛菜市场,亲自去选购食材,去沾染点市井烟火气。其他的板块会不定期更新。
(摄于2016年7月,北京西站地铁出站口,那三天的所见所感,对我影响深远,以后会有专题细讲)
孤独是心里住着一只海怪,它可能将你拽进深海,也可能成就你,人们圈养海怪的方式千奇百怪,有人给自己写信,有人徒步旅行,有人在深夜静静地发呆,而我的方式有很多,摄影,电影,烘焙,享受这个过程,然后用心写好每一篇推送,把平时无法诉说的话和天马行空的想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摄于2016年4月,教学楼顶,第一次尝试用光打出人物的轮廓,感觉发现了新大陆,但是对光线运用还不成熟)
都说每个成年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旁人无法触碰的地方,这个地方,只有碰到同类才会绽放。我深信,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没有谁可以真正懂谁,即便最亲密的家人也不例外。这不是抱怨,而是心平气和地陈述事实,所以我不追求百分百的理解,只求短暂的共鸣。
(摄于2017年6月,最后的校园,最后的人,最后的景,是的,我毕业了)
最后,我想借用豆瓣首部微电影中的文案,来结束这篇《致读者》 你我都是现实的产物,在现实世界中信奉理性和逻辑,偶有感性的表达,也仅限小圈子里的情感交流,不过也幸有此处的超现实和不现实,才让自己遇见另一个自我。所以我希望在这个小圈子,能够遇到“臭味相投”的你们,毕竟在这个现实的世界,即便再现实的人,也有自己的狂想,不然该有多累啊。
(摄于2016年4月,同第一张,那只停留的鸟要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