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006【针灸汇总】-徐雲客遊記

【针灸汇总】-徐雲客遊記
针刺手法经验【承淡安】
一、进针后之手法
进针后,即主要之捻运手法。手法古今不同,就古法言,目的在乎补泻;以新理论,则为抑制与兴奋。如何谓之补,如何谓之泻,古今各家所说不一致。至元明时,手法名目更多,但皆属粗针浅刺,今之细针,不能效其方法。故本编对于以前之针法,概不论列,只言进针后应作兴奋或抑制之手法及反射或诱导之针法。
1.兴奋作用之针法:先用28号或30号针,作轻缓的刺激,约数秒钟或半分钟的捻转,病者略感酸胀,即予出针。刺激部位大都在其患部及其周围,或为其神经通路之处为多。
2.抑制作用之针法:先用28号或30号针,作持久的的强刺激,约1至2分钟的强烈捻转,并作5到20(甚至30)分钟的留针。刺激部位大都在其其患部及其周围,或为其神经通路之处为多。
3.反射作用之针法:视其证候如何而手法不同。如须使之兴奋以加强其机能作用时,可选用28号或30号针,予以短时期的中度刺激(捻转不轻不重、不徐不疾,提插均匀等);如须使之起抑制以减低其亢奋作用时,可选用28号针,作稍长时间的中度刺激。
4.诱导作用之针法:选用26号或28号针,作较长时间的强刺激,约1~2分钟,并作留针法。
二、一般应用之新针法
1.单刺术:系刺达肌肉层间,立即将针拔出,是属于极轻微的刺激。此法应用于小儿及无受针经验,或躯体极度衰弱者。
2.旋捻术:在针刺入时,或刺入后,或拔出之际,右手的拇、食指将针左右撚旋,是一种稍强刺激的手法,适用于抑制(强烈捻)或兴奋(轻缓捻)为目的之针法。
3.雀啄术:在针刺到达其一定深度后,将针体提上插下,如雀之啄食,频频急速上下运动,专用于刺激为目的。在提插之缓急强弱中,不仅能起抑制作用,亦能应用于兴奋为目的者。
4.屋漏术:怀雀啄术之运用稍有不同。即针体之1/3刺入,微行雀啄术斗锦堂,再行1/3,仍行雀啄术。在退针之际,亦如刺入时,每退1/3,行雀啄术而出针。此为专用于一种强刺激为目的之手法,适用于抑制、诱导。
5.置针术(即留针):一针到数针刺入身体穴位,静留不动,放置5~10分钟,然后拔针,适用于抑制、镇静为目的者。对身体衰弱或畏针者,须用强刺激作抑制、镇静手法时,此法最好。留针时间由5分钟至1、2小时皆可,视其证候缓解情况而出针。
6.间歇术:针刺入一定深度之后,时而捻转提插数次,复留置片刻,再提插捻转数次,再留置之,往复数次。此术应用于血管扩张或肌肉弛缓时,以兴奋为目的。如用强刺激,亦可作为抑制法。
7.震颤术:在针刺后行轻微上下的震颤,或在针柄上抓搔数次,或用食指频频轻叩,摇动针柄上端,专用于血管、肌肉、神经之弛缓不振者,即兴奋。
8.乱针术:在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立即拔至皮下,再行刺入,或快或慢李光智,或向前或向后,向在向右,随意深进,引为强刺激。专用于诱导及解散充血郁血楚奇楚童。
其中应用最多者为雀啄术、旋撚术、置针术。
三、出针之手法
古法出针有补泻二法之区别,今则不复分别,不论何种手法,出针时必须将针作轻缓捻转,徐徐退出,而在针孔处用消毒棉花盖上,略揉数转。绝对不许将针一抽而出,否则有后遗感发生,或出血。
四、得气与补泻
进针后,必须得气,发生感应和传达。感应快的治愈速曲寨吧,传达远的取效宏。如遇体弱久病,针刺不易发生感应和传达的,则须用催气法,但不及用古人爪刮针柄之法,只须凝神靜气保卫孙子,轻轻捻动针柄,缓缓提出针身少许。如是约经20秒时间,如仍无酸麻胀感,即以针再深入少许。如仍无感效,则再提出少许。如是反复试探仍不能得气时,必须休息1~2天再针。得气后,视病症及体质而分别用补泻手法。
补法:将针柄轻微捻动,由浅入深,缓缓插入,三捻三进而后一退,进速而退缓,指上皆不用力,此为要诀。如感应轻微,指力可略加强些;如感应太甚,则捻转可以轻缓些。约捻转2分钟即可出针。
泻法:指力要重,紧提慢按,使有剧烈的酸楚,约2分钟即可出针。
----------------------------------------------------------------------
针灸治痛的三个原则:简称“三则”
1、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古人从病机方面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时就要疏通经络、调和脏腑达到气血通调疼痛可止。这就提出了以下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气血不通?是那个脏腑、那条经络气血不通?这对治痛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我总结针灸治痛十法的根源。2、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经络病而致的疼痛,应当选取与疼痛部位相交叉、相贯穿的经络穴位来治疗。也就是说要想治好疼痛,一定要熟悉掌握经络的循行与分布,这很重要的。古人也有进一步的具体指教,如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也就是由于经络阻滞、气血不通而引起疼痛时,可取相交、相贯经络的原穴、络穴、交位、会穴来治疗。这是由于经络病而引起的疼痛的治疗原则。3、脏腑病而求门、杜国楹海、俞、募之微脏腑气血不调时,用带门字(如期门、章门)或海字(如气海、血海)的穴位及五脏六腑的俞穴、募穴来治疗,通过这些穴位来调和脏腑气血,达到治疗因脏腑病而引起的疼痛的目的。疼痛常常影响到人的精神,病人烦躁、坐卧不安、失眠等。这就是疼痛影响到人的神明,影响到心。也有一些疮疡疼痛,兼有红肿,而又烦躁,是疼痛影响到血脉,而心主血脉、主神明,也同时影响到心的表现,因此病机十九条中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依据此理,在治痛时不论因脏腑还是是经络,只要病人出现坐卧不安,精神烦躁,脉数尿黄,均配以清心之法(穴如:大陵、间使、心俞。药如:生地、木通、竹叶、生甘草、连翘、黄连),均能取得满意效果。针灸治痛十个立法:简称“十法”1、疏风止痛法风为阳邪,性主疏散、伤人肌表,荣卫失调,以致疼痛,治用疏散风邪、调和荣卫。穴用风池、风府、风市。风池可袪风解表,风府袪风清神,风市袪风通络。此法以治外风为主,疼痛可遍及全身各处,不是固定一点疼痛为特点。有汗、脉缓、头痛、腰痛、四肢痛因外风者都可以应用。2、散寒止痛法寒为阴邪,性主收引,伤人皮毛,腠理收缩,经络失畅,以致疼痛,治用散寒通络,行气止痛。穴用:大椎、后溪、昆仑。大椎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能助阳以散寒。后溪是八脉交会穴,能通督脉,昆仑经足太阳膀胱经由上向下夹脊循背,寒邪伤人,首犯太阳。三穴共奏宜散寒邪,行气止痛之效。3、袪湿止痛法湿邪粘腻,易阻气机,滞在上常见头晕,头沉,滞在躯干常胸闷、腹胀。湿流四肢则胀痛,治疗均应袪湿消肿止痛。穴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中脘、三阴交可袪湿健脾,足三里升清降浊,消肿袪湿。三穴共奏健脾、行气、袪湿、通络止痛的功效。4、行气止痛法气滞则痛,古有形伤肿,气伤痛之说,此处气滞,一指肝气郁结,二指思则气结,治当疏肝行气止痛。穴用:肝俞、期门、阳陵泉。肝俞、期门为肝的俞募配穴,可疏肝理气止痛。阳陵泉是胆经合穴,可舒肝利胆。以上配合可治胸助疼痛、胃气痛、四肢走注疼痛。5、活血止痛法跌打损伤、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发为疼痛,多为剌痛,其痛有定处,昼轻夜重,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穴用:尺泽、委中、膈俞。上肢及上半身瘀阻,常用尺泽放血,下肢及下半身瘀阻,常用委中放血,膈俞为血之会穴。三穴能活血化瘀,何处瘀阻,再配合局部取穴。6、温中止痛法寒邪直中,或从内生,常致脘腹疼痛,治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如胃脘痛、腹痛、痛经因寒者,均可使用。穴用:中脘、气海、脾俞。灸中脘、气海,可温中下二焦,散寒行气;脾俞针灸并用,温运脾阳,散寒行气止痛。7、消导止痛法食滞中焦,或停肠胃,常致便秘、腹胀、脘腹疼痛,嗳腐吞酸,故须消导食积,通肠导滞,腑气通畅,胀痛可止。穴用:中脘、天枢、足三里。中脘调胃,天枢通肠,足三里能升能降,通腑以下行,增胃肠之蠕动,饮食积滞可下行,脘腹疼痛可以消除。8、养血止痛法外伤手术出血,或产后失血过多,常致筯脉失养而疼痛,有时疼痛游走无定处,治要养血荣筯止痛。穴用:肝俞、脾俞、阳陵泉。肝藏血,脾统血。肝俞调肝血以养筯,脾俞益脾而增饮食生血。阳陵泉为筯会,可舒筯利节止痛。何部痛甚再局部配合选穴。9、清热止痛法诸痛痒疮,皆属心火。火邪热盛,肌肤肿胀埙曲,血行不畅,则易疼痛,诸如炎症的红、肿、热、痛。穴用:十宣、大陵、丰隆。十宣宜放血泻脏腑热,丰隆从阳明以泻六腑热。热去肿消,经通止痛。10、补肾止痛法肾主骨,肝主筯。肝肾亏损,则筋骨疼痛。外受寒邪,则疼痛加重。治应补肝肾,强筋骨,肾气充实则筋骨不痛。穴用:肝俞、肾俞、太溪、大杼。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亏损,筋骨失养,常致腰膝疼痛。若兼见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脉沉细弦,则可用此法。以上的“三则”、“十法”为高立山前辈从医30余年,经治疗大量病人所总结出来的临床针灸治疗经验,不是针灸治痛的全部。现摘录以供针灸爱好者学习、参考。
------------------------------------------------------
针灸经验秘要
(1)眩晕:首选“百会”、“悬钟”为止晕要穴;
(2)失眠:首选“神门”、“内关”为其主穴,“安眠”为其经验效穴;
(3)嗜睡:“百会”、“四神聪”为省脑要穴,为治昏困多寐经验穴;
(4)痫病:“长强”、“鸠尾”为治痫病重要组穴,病夜发加“照海”,昼发加“申脉”;
(5)四关穴:“合谷”“太冲”有醒神开巧之功;
(6)“定喘”为止哮平喘之经验效穴;
(7)“丰隆”为豁痰要穴;
(8)“结核穴”为治痨之经验效穴;
(9)“大椎”为截疟要穴;
(10)“内关”为止呕要穴,降逆要穴;
(11)“支沟”“照海”为治疗便秘经验效穴;
(12)“水分”“水道”为通利水道、利尿行水效穴;
(13)“胃脘下俞”为治疗糖尿病之经验效穴;
(14)“四缝”为治疗疳积经验效穴;
(15)“三阴交”为治疗妇科疾病要穴、“关元”是调理冲任要穴;
(16)“十七椎”是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
(17)“次髎”为治疗带下病要穴,止痛效穴;
(18)“蠡沟”为治疗阴痒常用要穴;
(19)“至阴”为矫正胎位经验效穴;
(20)“独阴”为催产下胎经验效穴;
(21)“血海林正宏”“三阴交”为理血调经要穴。
--------------------------------------------------------
胃下垂的针灸治疗
胃下垂系一种胃位置异常所致的病症。以腹胀(食后加重、平卧减轻)、恶心、嗳气及胃痛(无周期性、节律性、疼痛性质与程度变化很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导致的原因与先天性无力型体质或后天腹壁松弛、腹压降低等因素有关。以30~50岁患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现代最早明确提出以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是承淡安所撰之《中国针灸学》(1955年),提倡用温针或温针加灸治疗,取胸背部腧穴并要求持续久治。临床报道,则直到60年代才陆续出现。强调针刺手法或配合中药。至70年代,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报道大为增加,并采用芒针透刺、穴位埋植、穴位注射及电针等,使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从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实践的增多,已初步揭示了一些临床规律,表现在:穴位经筛选后,已由繁归简。目前,用穴范围不广,穴位配伍变化不多,多以常规主穴与辅穴配合,反复轮流(或分组)治疗,直至获得疗效;针刺手法上,以透穴多、刺激量大、进针深为特点;强调综合治疗,如针灸配药物,针刺加共鸣火花穴位刺激、针刺加腰封、耳针与穴位注射等,使疗效趋于稳定。综合各地报道,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有效率在85%以上。
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机理研究也得以开展。已发现,针刺某些穴位和动用一定手法,可使胃电频率和幅值增高,对胃运动有兴奋作用,使胃紧张度上升;针灸能增强胃平滑肌张力,从而使胃下垂的值和度有相当改善。针灸的这些作用主要通过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中枢,及胃肠道ADUD系统。国外学者也观察到,针刺家兔足三里能增加胃的运动,在轻度麻醉或切断颈部迷走神经的情况下,针刺仍有这一作用,只有在深度麻醉下才消失。因此认为针灸这种效应是通过神经系统产生的,并与下位中枢有关。
治疗
1芒针
(一)取穴
主穴:巨阙、剑突下1寸。
配穴:承满(右)、鸠尾。
(二)治法
仅取常用二穴,如主穴无效,则改用配穴。每次仅取一穴。选28~32号7~8寸长之芒针。患者平卧,放松腹肌,调匀呼吸。巨阙穴刺法:针尖快速入皮,使针体沿皮下直剌至左侧脐旁肓俞穴处。然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45°角慢慢上提,以术者感到针尖沉重,患者感到脐周与下腹部有上提感为佳。如无此针感,宜出针重新进针,或在剑突下1寸处进针。提针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20分钟,以后可缩短为3分钟。剑突下1寸刺法:以28号8寸毫针,迅速入皮,与皮肤30°角沿皮下刺至脐左侧0.5寸处,待出现上述针感后,改为15度角,不作捻转,缓慢提针40分钟,出针前行抖动手法10~15次。针后均平卧2小时。
右承满穴刺法:28号7寸芒针成45度角速刺至皮下,直透针至左侧天枢穴。待有沉胀感,先大幅度捻转7~8次,然后再向同一方向捻转,使针滞住。边退针,边提拉。病人有上腹部空虚、胃向上蠕动感。此时医者可用手压下腹部,往上推胃下极。退针时宜慢,每隔5分钟将滞针松开,退出全程之1/3,再向同一方向捻转,使针滞住。如此,共分3次,将针退出,共提退15分钟。最后,将针柄提起成90度角,抖针7~8次后,出针。用胶布在髂脊连线前后固定。嘱病人仰卧30分钟,再向右侧卧20分钟,最后复原位躺2~3小时。每周1次,共治3次。一般不超过10次。鸠尾穴刺法:先令患者卧于硬板床上,在脐左下方相当于胃下弯部位找到压痛明显处,作为止针点。以32号8寸芒针,从鸠尾穴速刺进针,沿皮下边捻针,边进针,直达止针点。之后,右手持针作逆时针方向捻转,当针柄沉涩感时,将针缓缓退出,须使针下始终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同时,左手虎口托住胃下极,用力缓慢上推。患者可有胃上升感,当提至离皮下约2毫米时,将针再作逆时针方向捻转,左手拇指按压住针尖,右手将针垂直抖提3~5次出针,针刺提退过程约10~15分钟。针后平卧3小时。20天左右治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痊愈:主要症状消失,钡餐透视检查,胃下极回到正常部位;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钡餐透视检查,胃下极较原上提3毫米以上;有效:主症好转,胃下极较原来有所上提;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以上法共治1047例,按上述或类似标准评定:痊愈402例(38.4%)月凌情,显效231例(22.1%),有效428例(40.8%),无效86例(8.2%)。总有效率为91.8%。
2电针
(一)取穴
主穴:中脘、胃上、提胃、气海。
配穴:足三里、内关、脾俞。
胃上穴位置:下脘穴旁开4寸。
提胃穴位置:中脘穴旁开4寸。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每次选2~3次,年老体弱者加足三里、脾俞,恶心呕吐加内关。气海穴直刺1~1.5寸,中脘、胃上、提胃均向下呈45度角斜刺1.5~2寸。接通间动电疗机,负极接中脘穴,正极分5叉,分别接双胃上、双提胃及气海,用疏密波,通电量以病人腹肌出现收缩和能耐受为宜,每次约持续刺激20~30分钟。如无间动电疗仪,可用一般市售电针仪,采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为加强疗效,可用维生素B12100微克(1毫升)或苯丙酸诺龙1/3支(25毫克/1毫升),穴位注射足三里(上述系每穴用量)。电针每日1次,穴位注射可隔日1次。电针12次为1疗程(穴位注射6次),疗程间隔3~7日。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痊愈:症状消失,X线钡餐透视,胃角切迹回复正常;显效:症状明显减轻,胃角切迹较治前上升≥2毫米;有效:症状减轻,胃角切迹较治前上升沈奕斐,但<2毫米;无效:治疗前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按上法治疗251例,痊愈75例(29.9%),显效86例(34.3%),有效46例(18.3%),无效44例(17.5%),总有效率为82.5%。
3头针
(一)取穴
主穴:胃区。
配穴:足三里、中脘(均为体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28号1.5寸毫针从发际快速刺入,沿皮下或肌层捻转进针2毫米,持续捻转3分钟,捻转频率为200次/分左右,留针15~30分钟,每隔5~10分钟以同样手法运针1次,每日针1次,配穴隔日1次,2穴均取,针刺得气后施补法。12天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158例,结果痊愈136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
4体针
(一)取穴
主穴:建里、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胃上、提胃。
配穴:上脘、内关、梁门、公孙、脾俞、胃俞。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1~2穴,配穴2~3穴。腹部穴采取仰卧位。建里穴宜双针同时刺入,进针直至得气,天枢穴用4寸毫针,针尖呈15度角向脐下之气海穴方向斜刺,捻转进针。所有腹部穴位,一律采用由浅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针刺入5分左右蜗牛集市,施雀啄术,促进经气流动,直至针下得气,然后再将针刺至8分左右,用同样手法,促使酸胀感强烈,并向上、下腹部扩散,然后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5寸),手法同前,患者觉胃体有酸胀紧缩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转3~4下,稍停半分钟,再捻转1次,针感强烈后出针。针背部穴时,患者俯卧,针尖斜向椎间孔方向进针1~1.5寸,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四肢穴直刺,用补法,亦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后平卧1~2小时。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体针法共治485例,其中痊愈181例(37.4%),显效149例(30.7%),有效133例(27.4%),无效22例(4.5%),总有效率为95.5%。
5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左肩井、脾俞、胃俞;2、右肩井、胃上透神阙、中脘。
配穴:气黑色十九海、足三里、关元。
(二)治法
一般仅用主穴,每次一组,两组交替。疗效不显时可加配穴。均采用注线法,以0/2或0号肠线,预先剪成2~2.5毫米长,穿入12号腰穿针内。刺入穴内,至得气后,注入肠线。注意,肩井穴不可太深,以防损伤肺尖,造成气胸。透穴时,肠线长度不够,宜作接力注线,或改用大号三角皮肤缝合针穿线。注线完毕,将针孔用小块消毒敷料覆盖。10~15天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98例,结果痊愈29例,显效28例,有效3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9%。
6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脾俞、肾俞、足三里、中脘。
配穴:提胃。
(二)治法
胃下垂2~4厘米者,选主穴,用维生素B1100毫克加10%葡萄糖至7毫升,每穴注入1毫升(主穴双侧均取)。胃下垂4.5~6厘米者,用维生素B1100毫克加胎盘组织液至9毫升,取主穴加配穴(均双侧),每穴注入1毫升。采用快速进行,得气后速推药。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三)疗效评价
共治46例,显效3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5%。
-----------------------------------------------------------------------
左右耳尖,全身百病治愈
耳尖穴耳尖历来均作为对目疾与偏头痛的常用穴,据周楣声实践的证明,耳尖对全身各个系统与各种疾病均可应用,多采用麦粒灸、快速点灸或刺血,按照其效果快慢与大小,列举如下:1、对全身各部的扭挫伤,特以下肢之扭挫伤与血肿更为有效,远非其它方法所比;2、多种化脓性与非化脓性炎症,不仅只限于急性结合膜炎,举凡扁桃体炎、腮腺炎、各种脓肿及蜂窠组织炎等,其效果毫不亚于各种抗菌素而尤过之;3、消化道病诸如胃炎、肠炎、菌痢、胃脘痛、肠绞痛、肝炎与肝区疼痛,莫不包罗在内;4、心血管病,如心律不齐,急性心衰,以及高血压与高血压性头痛等,较之药物如速效救心丸收效更速;5、呼吸系统病如外感咳嗽,急性气管炎以及支气管炎等,对于大叶性肺炎也可作辅助治疗;6、泌尿生殖系统病,如肾绞痛、尿道炎、睾丸炎等,效果均皆优异;7、手术后疼痛预防与控制感染,其作用不容忽视;8、关节及运动系统病,急性病例效果亦佳;9、对慢性病例效果则不显效;还有未被发现的特殊作用,有待
实践观察。歌曰:左右耳尖,全身百病可却。点刺出血或直接灸,对全身百病均可收效,特以右侧耳尖为必取。我曾用耳尖刺血治失眠,发烧,眼痛,目赤,咽喉肿痛,面部痤疮,效果非常好。
-------------------------------------------------------------
失眠:一针入梦
【穴位】睡眠穴【取穴】手背第1、2掌骨之间,合谷穴和三间穴连线中点,手阳明大肠经上。【主治】顽固性失眠【操作】用1寸毫针捻转进针,可刺0.5——0.8寸。心脾两虚者用细毫针行补法、轻刺激,1—2分钟出针。肝火上扰或胃腑不和等实证用粗毫针、行泻法、重刺激,留针1—2小时。以睡前针刺为宜。【治疗】多年运用此穴治疗顽固性失眠,不论轻重,每日1次,一般3——7次可愈。【病例】毛某,男,55岁。失眠3月,入睡困难,每日凌晨1—4点睡意全无,诉头晕头痛,烦躁易怒,耳鸣响,口苦。查舌苔黄厚,脉弦数。即用28号1寸毫针针刺右手“睡眠穴”,行泻法1分钟,留针2小时,两次睡眠好转,五次痊愈。
---------------------------------------------------
针灸精华——三针疗法“三针”的定义是:一、某些病症针刺三次即控制症状。二、某种疾病用三个特定的穴位治疗。如腰痛取腰针三针,肩周炎取肩三针等。有些是三个穴位的组合,如手三针是曲池、外关、合谷,主治腰疼病和上肢瘫痪等。
“三”是单数,属阳。“三是少阳,阳气初生,朝气蓬勃,渐而隆盛;“三”谐音“生”,生生不息,无限扩展之意。因此,三针不但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疗法,即三针疗法。
三针疗法如下:
一、四神针位置: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针法:针尖向外方斜刺0.8-1寸.
二、智三针穴组: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牛金生。部位: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针法:针尖向下或向上平刺0.8-1寸深,捻转针法。
三、脑三针穴组:脑户穴和左右脑空穴共三穴。位置:脑户穴在后头部,当枕外粗隆上凹陷处。脑空:在脑户穴左右各旁1.5寸处。主治:肢体活动障碍,躯体不平衡,后头痛。针法:针尖向下沿皮刺0.8-1寸。
四、舌三针位置: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碍。
五、颞三针位置: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针法:针尖向下沿皮下平刺1.2-1.5寸。
六、定神针穴组:印堂上0.5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Ⅱ针右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Ⅲ针.位置:印堂,两眉间中点。阳白,眉上1寸直对瞳孔。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
七、晕痛针穴组:四神针、印堂、太阳。位置:太阳在颞侧,瞳子髎穴外0.8寸凹陷中。主治:头晕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针法:直刺0.5至0.8寸,注意针下有硬物感觉时,是针中髎骨切勿再深刺,可将针稍提高0.2寸即可,进针后不提插捻转,可用刮针。
八、面肌针位置:1、眼睑痉挛:四白、下眼睑阿是穴。2、口肌痉摩:地仓、禾髎、迎香。部位:四白,眼正视,瞳孔下约一寸之眶下孔中。下眼睑阿是穴,穴在下眼睑中间之皮下,针尖向鼻方向沿皮下。地仓,口角旁0.4寸。禾髎,在人中穴旁开0.5寸。迎香,(见鼻三针)主治:眼肌痉挛、口肌痉亦挛。针法:四白直刺或斜刺0.5-0.8寸。下眼睑阿是穴向鼻沿皮下平刺0.5寸。地仓、向颊车平刺0.5-0.8寸五色妖姬。禾髎向下关平刺0.8寸,进针后用电针连续波、频率稍密田明建事件。强度大至眼肌或口肌痉挛抽紧为度,但要病者只有肌肉抽紧而不痛为度,留针30-40分锺。凡用电针必需电后5-10分锺调大一些,因通电后不再调大,此时病者已经适应而无效了天藤湘子。
九、叉三针穴组:太阳、下关、阿是穴。部位:下关:颧骨弓下凹陷中。阿是穴指三叉神经痛的局部。太阳(见晕痛针)主治:三叉神经痛。针法:各穴均直刺0.5-0.8寸深。可加电针连续波,留针30-40分锺。
十、面瘫针穴组:1、额睑瘫:阳白、太阳、四白。2、口面瘫:翳风、迎香、地仓颊车互透、人中。部位:阳白、太阳、四白,地仓迎香见晕痛针、面肌针、鼻三针。翳风:在耳垂后凹陷中。人中: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主治:面神经瘫痪,中风口眼歪斜。针法:翳风耳后凹陷中央向前直刺0.8-1寸。人中向上斜刺0.5寸深。余穴均按各针法针刺,针刺后每5-10分锺,捻针一次,留针30-40分锺。
十一、突三针穴组:水突、扶突、天突。部位:水突:在喉结旁开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之交点。扶突:喉结旁开3寸、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天突:在胸骨上的正中。主治: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囊肿。针法:水突沿皮向气管斜刺0.5-0.7寸..扶突:沿皮向气管斜刺0.5-0.7寸.天突:先进刺0.3寸,再将针柄提高向胸骨后斜刺0.3寸。诸突进行后不提插,只有捻针、或刮针留针30分锺.
十二、眼三针位置:眼Ⅰ在晴明穴上一分。眼Ⅱ在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眼Ⅲ,目正视,瞳孔直上,当眶上缘与眼球之间。主治: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黄斑变性,弱视等内眼疾病。针法:凡刺眼三针均嘱患者闭目,医者以左手轻固定眼球,右手持针,缓慢捻转进针。进针后不作捻转,提插,可用拇指甲轻刮针柄。出针时用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针眼Ⅰ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缓慢垂直进针1-1.2寸。针眼Ⅱ轻推眼球向上方固定,紧靠眼眶下缘缓慢直针1-1.2寸。针尖可向上斜进。针眼Ⅲ,轻推眼球向下固定,紧靠眼眶上缘缓慢直刺1-1.2寸。针尖可先向上微斜进,再向后斜进。
十三、鼻三针穴组:迎香鼻通(上迎香)印堂或攒竹。部位: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攒竹,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适宜慢性鼻炎。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中间。鼻通,在鼻部,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沟上端尽处。主治: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炎、鼻窦炎、鼻衄、嗅觉障碍。针法:迎香,针尖向鼻翼平刺5-8分,鼻通针尖向下平刺5分深,攒行、印堂、向下平刺3-5分。
十四、耳三针穴组:听宫听会完骨。部位:听宫,在面部,耳屏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听会,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完骨,在后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主治:耳聋耳鸣。针法:听宫、听会张口取穴、直刺1-1.5寸深。完骨穴向前上方直刺1-1.5寸深,耳三针针后均不提插,可用拇指刮针柄法或轻捻转法。
十五、手三针穴组:合谷、曲池、外关。部位: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握骨之间,平第二掌骨中点陷中。曲池,在肘部、屈肘成直角时,肘横纹头与胧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外关,在腕背横纹上二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上肢瘫痪、麻痹、疼痛、感觉障碍。针法:合谷、外关均直针0.8-1.2寸深。曲池直针1-1.2寸深。
十六、足三针穴组: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部位: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二跖骨间隙凹陷处。主治:下肢感觉或运动障碍,下肢瘫痪、疼痛。针法:足三里三阴交直针1-1.5寸,太冲直针5-8分深。
十七、手智针穴组:内关神门劳宫。部位:神门商丘一高吧,在脘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屈腕肌腱桡凹陷处。劳宫,在手掌心,当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内关,在掌侧,腕横纹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主治:弱智儿童多动症,动多静少、癫痫、失眠。针法:三穴均直针0.5-0.8分深。
十八、足智针位置:涌泉穴为第一针天祝政府网,趾跖关节横纹至足跟后缘联线中点为第二针(泉中),平第二针向内旁开一指为第三针(泉中内)。主治:弱智儿童的自闭症,多静少动,哑不能言。针法:均直针:0.5-0.8寸深.
十九、肩三针位置:肩髃穴为第一针,同水平前方二寸为第二针,同水平后方二寸为第三针。主治:肩周炎,肩关节炎,上肢瘫痪,肩不能举。针法:针尖与穴位成90°角、直刺0.8-1寸。注意不要过深以免刺中胸腔。
二十、膝三针穴组:膝眼梁丘血海。部位:膝眼,屈膝、膑韧带两侧凹陷中。梁丘,屈膝,在膑骨外上方二寸。血海,屈膝,在膑骨内缘上方二寸处,当股四头肌肉侧头的隆起处。主治:膝关节肿痛或无力、膝骨质增生。针法:直刺0.8-1.2寸。可加电针连续波,红外线t8001,多罐法。
二十一、腰三针穴组:肾俞、大肠俞、委中。部位: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各旁开1.5寸。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左右各旁开1.5寸。委中,在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主治:腰痛、腰椎增生、腰肌劳损、性功能障碍、遗精、阳痿、月经不调。针法:均直刺1.2-1.5寸深。(余同膝三针)
二十二、颈三针穴组:天柱、百劳、大杼。部位:天柱,在颈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百劳,在大椎直上二寸左右各旁开1寸。大杼,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颈椎病、颈项强痛。针法:三穴均直针0.8-1寸深。不宜过深免伤内脏。余同膝三针。
二十三、背三针穴组:大杼、风门、肺俞。位置:大杼,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开1.5寸。风门,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开1.5寸。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开1.5寸。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背痛。针法:向脊柱方向斜刺0.5-0.7寸。不能深刺,防伤内脏。
二十四、踝三针穴组:解溪、太溪、昆仑。部位: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踝关节肿痛、活动障碍、足跟痛。针法:均直刺0.8-1寸深
二十五、坐骨针穴组:坐骨点、委中、昆仑。部位:坐骨点俯卧位,在病者臀沟尽头部,以2、3、4、5指拼拢平放,在小指旁与臀沟尽头平高是穴。委中,在腘窝横纹中点。昆仑,在外踝尖与跟腱之中间凹陷中。主治:坐骨神经痛。针法:坐骨点:用挟持进针法,以酒精棉球包裹3-4寸长针的针体下段失宠太子妃,露出针尖,垂直插入皮肤,过皮后,以左手指挟棉球、扶针体,左手捻针柄,边捻边进约2寸深自有麻痹感向足趾传导时可停止进针。委中、昆仑直针0.8-1.2寸。用电针接连坐骨点与委中,连续波,以病者能耐受强度为准,留针30分锺,每5~10分锺调大电针强度一次,可调2-3次。
二十六、痿三针穴组:上肢痿:曲池、合谷、尺泽。下肢痿: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部位:曲池、合谷:(见手三针)尺泽:上肢腕侧,肘横纹桡侧与肱二头肌腱交点处。足三里、三阴交:(见足三针)。太溪:内踝尖与跟腱联线中点陷中。主治:痿症:(肢体肌肉痿弱,无力、活动障碍)。针法:诸穴均直针0.8-1.2寸,用补法,慢入快出,以针下热为准,每次留针40分锺,行补法5次以上,亦可用电针连续波,频率细疏,以中等强度病者要用舒适感觉为度。30次为一疗程。
二十七、脂三针穴组:内关、足三里、三阴交部位:内关(见胃三针)足三针、三阴交(见足三针)。主治:胆固醇增高,高血脂症、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后遗证。针法:内关直刺0.5-0.8寸深,足三里,三阴交均直针1-1.5寸。
二十八、胃三针穴组:中脘、内关、足三里部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脘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足三里,见足三针。主治:胃脘痛、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针法:中脘、内关直针5-8分,足三里直针1-1.5寸。
二十九、肠三针穴组:天枢、关元、上巨墟部位:天枢,在腹中部,平脐左右各旁开2寸关元,在腹部,当脐中下3寸。上巨墟,在小腿前外侧,当膝下6寸,距胫骨前嵴外开一横指(中指)。主治:腹痛、肠炎、痢疾、便秘。针法:开枢、关元直针0.8-1寸,上巨墟直针1-1.5深。
三十、胆三针穴组:日月、期门、阳陵泉部位:日月,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与第七肋间隙的交点,任脉旁开4寸。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的交点,任脉旁开4寸。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胆疾病针法:日月、期门平刺0.8-1寸(注意不要刺入胸腔),阳陵泉直刺1-1.5寸深。
三十一、尿三针穴组:关元、中级、三阴交部位:中极,在下腹部任脉上,当脐中下4寸。关元,见肠三针。三阴交,见足三针。主治:泌尿疾病,腹痛。针法:关元、中极直刺0.7-1.2寸,三阴交直针1-1.5寸。
三十二、阳三针穴组:关元、气海、肾俞部位:关元(见肠三针)肾俞(见腰三针)气海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5寸。主治:阳萎、遗精、不育。针法:关元、气海直针0.8-1寸。肾俞直针1.2-1.5寸。 三十三、阴三针穴组:关元、归来、三阴交部位:关元(见肠三针)三阴交(见足三针)归来,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任脉旁开二寸。主治:月经不调,不孕症、盆腔炎。针法:关元、归来直针0.8-1.2寸,三阴交直针1-1.5寸。
三十四、闭三针穴组:十宣、涌泉、人中部位:十宣,在十指尖端。涌泉,在足底正中线前1/3与后2/3之交点处。人中(见面瘫针)。主冶:中风、昏迷不醒,休克。针法:十宣进针2分,捻针并放血3滴,涌泉直刺0.8-1寸,强捻针。人中直刺0.5寸。
三十五、脱三针穴组:百会、神阙、人中部位:百会:两耳尖直上头部正中。神阙:脐窝中间。人中:(见闭三针)。主治:中风脱症(面色苍白、四肢阙冷、大汗如淋、脉微细迟)。针法:以灸为主,回阳复脉,百会、神阙用隔盐灸、或隔姜灸、艾炷宜稍大。一次灸10壮。人中向上斜刺0.5~0.8寸,留针,捻针,脱三针以脉腹汗止,肢暖、清醒为度,如未清醒半小时后可再针灸。
三十六、脑呆针穴组:四神针、人中、涌泉部位:四神针(见晕痛针)人中、涌泉(见闭三针)。主治:老年性痴呆。针法:四神针(见晕痛针),人中、涌泉(见闭三针)留针40~50分锺,每8~10分锺捻针一次,治疗一次捻转手法5~6次,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三十七、肥三针穴组:中脘、带脉、足三里部位:中脘、足二里(见胃二针)带脉,在胁部,腋中线与脐横线交点处。主治:肥胖症、尤以腹部肥大为佳。针法:足三里直刺1-1.5寸,带脉针尖向脐,皮下横刺3-3.5寸,中脘针尖向关元,沿皮下平刺2-3寸,进针后,每5~8分锺捻针一次,治疗一次捻针5~6次,留针30~40分锺,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亦可用电针。
三十八、痫三针穴组:内关、申脉、照海部位:内关(见胃三针)。申脉,在外踝正下方,骨下缘凹陷中603006。照海,在内踝正下方,骨下缘凹陷中。主治:癫痫、足内翻、足外翻。针法:申脉、照海,直刺0.5-0.8寸。
三十九、乳三针:穴组:乳根,膻中,肩井。部位:乳根: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膻中:仰卧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乳根穴要肋骨下缘进针,向上斜刺主治:治疗乳腺增生,乳汁不足,良性肿块.
四十、褐三针穴组:颧髎、太阳、下关部位:太阳、下关(见叉三针)颧髎:童子髎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主治:颧髎:针0.5-1寸,针刺方向视褐斑多的部位决定
-------------------------------------------------
近失传的误针解救穴
(针药门古医术工作室)学习中医针灸的时候,都会学到一些事故的处理,注意事项及针灸禁忌等,一些因误针引起的特殊现象与解救方法已被遗忘,以致濒临失传。小时候学习中医针灸时,看过此一节,没放在心上,也有一种侥幸心理,后来遇到后才如获至宝,多年后想起还心存余悸,深感愧疚。真是:不是有用才去学,而是学了都有用。临床针刺中发生偏差现象的解救方法 :一:神阙穴:误针时发生睾丸剧疼,可急刺命门穴以救之,下针时针尖微向上,捻到不可再进为止,卧针约一分钟左右,然后轻摇针柄约十秒钟,将针提至皮下,向左右个斜刺五分,微微捻动,待睾丸不疼再出针。二:横骨穴:误针有时会发生尿闭,急针涌泉穴以救之,刺入五分深,卧针半分钟,然后用手捻动一分钟,待患者有尿意时出针。三:水分穴:误针有时会发生肿胀,宜针刺肓俞穴和天枢穴以救之,应在患者呼气时进针,刺约一寸五分深相间的捻转与卧针,没捻转半分钟提出六分,卧针片刻再捻,以肿消为度,又:水分穴误针时,还可能出水不止,可用真血竭末敷在水分穴上,没有真血竭时,可用中国槐花末代替。四:气冲穴:误针有时会发生疝气坠胀,急刺丰隆穴救之,针入一寸用旋捻法,先用拇指向内捻转,半分钟后提出五分,再向外捻动约半分钟再行刺五分,旋即出针。并嘱咐患者静卧一会,疝气坠胀即止。五:血海穴:针刺过深时易发生晕厥,宜急将针提出少许,并另针足三里以救之,针入五到八分深,入针后先左捻行振针法,立即出针患者当可醒,血海穴留针时间过长,患者可能会发生周身震颤,可将针提出少许,急针对侧曲池穴,同时按压小海穴即止。六:箕门穴:误针有时会发生足部运动不自如或大便秘结,宜针刺腹哀穴以救之,刺入一寸五分,卧针半分钟,然后向左捻动九次,向右捻动六次,即出针。七:灵台穴:误针有时会发生手足不调,针刺委中穴以救之,针刺一寸向外侧捻转,并上下提插七次出针,即可恢复正常。八:承灵穴:误针会发生晕厥,不省人事,急刺肾腧穴以救之,针入一寸五分深,急退皮下再进如前,又急退之,进时向左捻转,退时向右捻转,进退约七八次,即可醒。九:颅息穴:误针时则耳痛耳鸣,急针阳池穴以救之,针入三分向内侧捻转,约十秒后出针,十:角孙穴:误针会出现脑充血,而发生晕厥,宜急刺三阳络穴以救之,宜浅刺比宜超过五分,并针尖斜向下,待达相当深度后,略摇针柄即出针即愈。十一:承泣穴:误针宜针刺内庭穴,刺入三分用指弹动针数次,捻动数次即可,若出现目定不动时,用小艾柱灸听宫穴一柱即可。十二:哑门穴:误针出现喑哑,或晕厥如死,宜速刺人中二分,上下提插捻动,复摇动针柄,轻者可恢复,若深及延髓 则不可救。又此穴虽浅刺,刺后也不可重击针孔处,否则也可致命。入患者觉得有麻电感即是刺到延髓,硬立即停止进针,慢慢提针至皮下。十三:脑户穴:误针则头痛,急刺百会穴以救之,针时须斜下针,并依次向四下轻捣,并用指甲在针柄上频频刮之,即可。十四:络却穴:误针时则喑哑,宜急刺至阴穴以救之达洛夫事件,针入一分用旋捻法,不停向左右转动,约半分钟之久,略卧针即出则言语可恢复。十五:囟会穴:误刺则人立即晕倒,宜急刺风门穴以救之,用捻术不停向左捻转,在捻入八分后,将针上下提插约五分钟,左右各卧针半分钟,迅速出针即醒。十六:神庭穴:误针则人发狂,宜急刺脊中穴以救之,针刺入四分,针时先直刺,待入四分深后用旋捻法先向左捻转十秒钟,再向右捻转,捻毕再上下提插数次出针,狂乱可止。十七:玉枕穴:误刺则易生黄水疮,可针风池穴和委中穴以救之,入针时应不停向右捻动,并上下提插约五分钟之久,始出针则黄水疮渐愈。
-------------------------------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