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x200【闽都风土】长乐戏神田公元帅的民间信仰与长乐闽剧-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闽都风土】长乐戏神田公元帅的民间信仰与长乐闽剧-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历史上,田公元帅实有其人。他叫雷海青,是唐玄宗时的一名宫廷乐师。

雷海青像
雷海青是个神童,自幼天资聪颖段慧玲。他长相清秀,性格活泼,擅长弹琵琶,对音律有过人天赋。他不仅弹得好,也会唱,能在戏台上扮演各种角色,在当时梨园界颇有名声。
唐天宝年间,反王安禄山引兵破了长安,梨园教坛中几百名弟子都被他掠到洛阳。安禄山久闻雷海青名气,大喜过望,当场摆出乐器让雷海青为他弹唱庆贺。
雷海青宁死不屈,当场摔烂琵琶,怒斥奸贼。安禄山暴跳如雷,雷海青遭受凌迟酷刑崔东俊,其他梨园弟子也纷纷扔了手中的乐器,拒绝为安禄山演奏,均惨遭杀害。一时洛阳城血流成河尸堆如山。

安禄山像
自唐以来,历代梨园人感雷海青气节,奉他为“戏神”。福州建有元帅庙,供梨园子弟与百姓四时祭祀。闽剧是福建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福州十邑方言地区及台湾、东南亚福州人聚居地。唐末,福州就有歌舞百戏的演出。南宋中期,南戏《张协状元》采用福州民间小调作为曲调,久演不衷,深受百姓喜爱。明万历年间,一种多声调的剧种诞生了,它就是“闽班”。闽班将民间小戏“江湖”的江湖调,“儒林”的逗腔,“平评”的洋歌以及徽班的“啰啰”融为一体。早期角色只有生、旦、丑三种,称“小三戏”。

《张协状元》剧照
明末清初,闽班开始流行长乐,福州元帅庙也分炉到长乐,改称“英烈庙”,祀的神依旧是田公元帅即雷海青。外地的戏班来长乐演戏,都要到“英烈庙”礼拜、祈求演出顺利。头场戏免收戏金,作为给戏神的献礼。再后来“英烈庙”又从梅花镇分炉到马祖北竿(塘岐村),又称元帅庙。当时长乐共有“泗海”“新泗海”“旧泗海”“厚福党”“厚福发”“乘哥”“石头姆”“假刘”“草索”“七子”10个闽班。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大花”“二花”“三花”、贴、末、杂等12种角色。艺术特色讲究四功(唱功、念功、做功、武功)五法(手、眼、身、法、步)。唱腔,道白大量吸收福州民间儿歌、俚语、谚语、歇后语等,乡土气息浓郁。主要伴奏乐器有横萧、唢呐、斗管、二胡、椰胡等,打击乐器有青鼓、战鼓、大小锣、大小鼓、磬等。长乐戏班多为乡绅创办。县城郑茂环(曾纳捐知府)在家中建儒林班演唱自娱。民国3年(1914),下洋乡建儒林班郑安仪,取名“乐大观”,招收学徒40余人,培养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角,如老生程德旺(道旺)、青衣李奕裳(下洋人)等均出其门下。琅尾乡“高乐天”儒林班,曾倾三家家产建成,亦极一时之盛。青桥乡陈建于县城东关建航艺闽班,后改名建光闽班,有演员30余人,陈斗南为编剧兼主鼓。演出剧目有《双钉判》《吴汉杀妻》《浪子回头》等,大多在县城周边村庄神诞或庙会时演出。农闲还受聘下乡(主要是下长乡各乡镇)外出演出,有时也上省城参加会演。先拜戏神,后演戏,热闹一时。民国期间,县城大商家张善樵创建航光闽班,演出《狸猫换太子》《红蝴蝶》《逼上梁山》等古装传统历史剧。张善樵在《逼上梁山》中演林冲,其弟张善贤演林娘子。兄弟同台演出,在县城一时传为佳话。张善樵,字永丰,久和酱园店老板,自幼受业于其舅公刘仲珊(张祖母刘氏系刘仲珊胞姐)开办的私塾,有较高的文学功底,能编、能演游轮大浩劫。每年国公诞(高隍巷)、保生大帝圣诞(河下街)时,航光闽班都要公演闽剧,与民同乐。拜完戏神后锣鼓就开始敲响,戏登场了。张善樵开始登台亮相。演武戏体力消耗大,有时演到半途,就换上专业演员,但张善樵乐此不疲,年年都要上场翻几个跟头铁中棠,展几下拳脚。用他的话这叫做乐在其中。

《吴汉杀妻》戏曲演员
上世纪二十年代,闽班进入多种声腔剧种的成熟期。长乐人郑奕奏脱颖而出冯世纶。郑奕奏演唱的“逗腔”韵味悠长、缠绵悱恻,先后主演《梅玉配》《杜十娘》《碧玉串》(即《姑伴嫂眠》)《黛玉葬花》《晴雯补裘》《黛玉焚稿》《孟姜女》《万花莲船》《孤儿血》《百蝶香柴扇》等剧。所演《新茶花》操琴自叹,唱来尤为妩媚婉转,极其神韵浮沉子。在短短十余年中,郑奕奏成功塑造出上百个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悲剧女性形象冢原卜传。他总结出“素、静、休”与“快、紧、收”六字真经,形成鲜明独特的“郑派艺术”。其表演特点简练淳朴、细腻含蓄、稳重大方,夸利亚雷拉深受戏迷喜爱,被誉为“闽班泰斗”。许多人还将郑奕奏誉为“福建梅兰芳”。著名作家郁达夫曾在福州观看过郑奕奏饰演的《秦香莲》,亦击节称赏,并当场赋诗赠给他。其诗云:“不待题诗费评章,世人才学自芬芳。郑生应解香莲苦,连日为她呕尽肠。”
1924年,郑振铎(长乐首占人)先生将《紫玉钗》(《祥文注考证闽剧紫玉钗》)《墦间祭》整理后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从此闽剧正式取代旧时的闽班恐惧岛,也在国内戏剧舞台上占了一席之地。

郑振铎
闽剧剧目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有传统剧目1500个左右。《紫玉钗》《钗头凤》《荔枝换绛桃》《陈若霖斩皇子》《贻顺哥烛蒂》《甘国宝》《苏秦假不第》等闽剧剧目,久演不衰。近代闽剧四大名角,长乐占两个,mpx200马头乡郑奕奏,感恩乡曾元官。闽剧著名编剧,《墦间祭》作者邱琴舫也是长乐(四都坑田)人。“五魁星”陈春轩,出生在长乐江田镇石门村,一生在闽剧舞台上摸爬滚打,功成名就后还培育了桃李满园。此外还有小生名角李铭玉、李小白、林逸豹、邱少峰,旦角名家叶国务、李香君、李奕棠、蒋小红、郑英惠、冯艳芳、陈妙轩、净丑名家陈春利、肖邦棉、石务世、陈雀飞、陈春庭等。新一代长乐籍闽剧演员陈乃春以精湛艺术表演和委婉唱腔,一举夺得全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奖”。曾有人作过统计:长乐闽剧团数量占全省闽剧团的一半。比较出名的闽剧团有长乐新大众闽剧团、长乐第二闽剧团、长乐实验闽剧团、金峰闽剧团、龙凤闽剧团、天河闽剧团、闽航闽剧团等。1987年陈元挺(江田镇人)创新的新编历史故事剧《遗恨姑苏台》获福州市第十四届戏剧会演剧本创作一等奖,后又参加福建省第十七届戏剧展演,获剧本创作三等奖,该剧还荣获华东地区“田汉杯”优秀剧本二等奖。1992年,长乐新大众闽剧团排演的现代闽剧《心灵的呼唤》(陈元挺编剧)在福建省第四届民间剧团展演中,获剧本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优秀演员奖、演员奖,几乎囊括所有奖项,该剧还参加福州市第十六届戏剧会演,一举夺得7项奖项,居参演剧团之首。
1993年7月,长乐举办首届全省民间闽剧艺术节,有17个市县(区)27个闽剧团来长乐献艺、献技,演出时间长达一个多月。闽剧深受长乐人民喜爱灯花不堪剪。逢年过节、庙会、神诞、老人寿辰,都会邀请闽剧团演出,增加喜庆气氛。目前长乐平均每年约有五千多场次精彩的闽剧表演。不少戏班改头换面在演出前加演“请神”,深切怀念戏神雷海青。近年来,有一些新成立的戏班还恢复了旧俗:戏开演前先祭戏神,戏台上悬挂绢绣的田公元帅画像(过去是神龛)。横案桌上摆着猪头、羊头等十色供品。班主领着全体演员恭恭敬敬地跪拜在绣像前。三磕首后方才在爆仗轰鸣声中奏响鼓乐古龙酱文化园。仪式非常隆重。由此可见:田公元帅是深得人心的。人心不可侮辱!
闽剧是福州的土特产,也是长乐的土特产。哪儿有闽剧,哪儿就有田公元帅。
(来源:长乐新闻网·张端彬)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