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垂燊自在胡侃治理2:制度比拼的邦国时代5:从祭祀、神灵、圣贤到封建3盘庚开启君君臣臣,各自传承-自在信步
孔垂燊还是有点忙。。。
自在胡侃治理2:制度比拼的邦国时代5:从祭祀、神灵、圣贤到封建3盘庚开启君君臣臣,各自传承
(一)盘庚迁都收拢王权,周代改进为宗法制
妇好领兵征伐,武丁坐镇都城这两夫妇成为了种花家历史上的最佳君后组合在军事方面,商代一次征伐一般为一千、三千到五千人,最高的一次为1.3万人想来这1.3万人的征伐部队应该是征伐人方——东夷集团了商朝发展出了有明确记载的车战样式,步、射、御、戈矛甲胄进行了充分的组合搭配在这样强大的组合攻击力之下,东夷集团就算以泰山为根据地,应该也是抵挡不住的了东夷集团的臣服标志应该是盘庚把都城从曲阜回迁到安阳——如果不是征服了东夷,怎么也不可能把都城建到山东曲阜去至于盘庚回迁,还包含着更深的含义——回到自己的靠山地滏口径与长治保持联系相传盘庚有三次连哄带吓的讲话——《盘庚》上中下三篇,最终让商人的所有王族同意回迁到安阳如果不同意,那么新都之内将不留该王族的子嗣,而且还要灭掉这个部落!!!这个举动的最高明的地方是,王族全部被收回王朝安阳之内,远离封地要想在王位之争中拥兵自重就不太可能了由此商朝趋于稳定,王族之外别再去幻想成为王位继承人只不过这种方式,又使得王族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特别是在武丁扩大疆土之后商纣王所以对周武王毫无抵抗力,就是被周武王发现了这个缺陷,乘虚而入当商族全力去镇压东夷集团的时候,周武王率军直逼安阳,逼得商纣王只能以17万奴隶兵来对抗周武王的2万车步兵,防务空虚到了这种地步,在车兵的强大攻击力和职业化军队攻击下很难不败周朝在此基础上,对王族继承进行了改进学习无怀氏的九宗之法,按照父系将王公贵族按照嫡长子进行梳理,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嫡长子大宗继承封号和土地,小宗向下降级只能在大宗的手里去分得官位和土地由此开启封建制——分封后,君主重点关注继承制度,要求整套复制中那个央制度,即封地了,但是建制必须是中那个央模式——请参考“成建制”歼灭、“成建制”投降是什么意思,至少不是封地去建郭
(二)先秦王权的规范历程
让我们再来捋一捋最高层的发展过程1、圣君时代:有突出贡献,成为楷模,其他氏族自愿仿效,贤德为王;2、夏代:天命征兆定我家的兴亡,没有大灾害说明天命还在,其他氏族为兄弟盟邦,纳贡以为公共开支;3、商代:天命征兆一般不显现,家天下的下帝如果不守为君之德的限制,将被上天之帝收回天命;部落为下帝之家,王族内部推举继承王位,其他氏族称臣,纳贡以外,公田属于下帝部落;以方位为号,王朝内部氏族流动后差异逐渐减少;4、周代:天命+职业道德+祖业(私产)传承,普天之下均为王公贵族的私产,以宗法制的大小宗自我传承、自负盈亏;以郭为号,氏族杂居互相融合,以财富和职业划分阶层等级,以才德为官。君王以德礼辨贤愚、以制度管辖下属。5、春秋战国以后:天命+国运+实力,王位确定为嫡长子继承,各国拼实力和制度好坏。其中王位嫡长子继承制+贤德只能为官成为华夏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显著区别,游牧民族保持部落推举贤德为王直到入关称帝。简单一点来说,差别就是君王去世后,第一顺位是嫡长子或者储君,还是君王的兄弟?长辈?只要王权稳定传承,各国就可以安定地比拼实力、制度和民心了战国时期,邹衍以道家的五行学说解释国运转化,尤其是王朝更迭的旗子颜色归纳为土黄——金白——水黑——木青——火红
从武王克商来看,商王的主要军队和战事还是在山东作战从地缘来说,商朝主要完成的是东西嵩山的熟化与一统,也是黄河与济水的一统至于山东半岛统一到中原,要到周朝姜太公去管辖之后了同样周部落也是个边缘小国小部落发展起来的所以周朝也免不了还得要以一族之力统辖全境,在借鉴了商朝的失败教训后周朝,以大小宗分封于各地屏藩京师,据说大致相当于殖民制度只不过周朝在辖地内推广君主宗法制+官员职业选拔制,成为中外殖民的最大差别外国基本局限于世袭制+推举制,比种花家的选拔制度差远了,尤其是后来的科举制和军功爵禄制
(三)先秦官权的规范演进历程
接下来捋一捋官1、上古:类似联合锅,尧舜禹为王,参与的其他氏族老大按行业分管,官名:正2、夏代:官职增多为六卿3、商代:在卿士之上设置宰相+不常设的三公(太师、太保、太史),增设侍卫官亚+管理贵族子弟教育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等,尤其是这后面三个行业,专门的侍卫部队+私塾+财税官;4、周代:官职太多,划分为两大官署:卿事寮管军政(太师+太保,长老监护制度,稳定过渡的顾命大臣的雏形)+太史寮(文职+神职,又称天官);太师、太保是世袭的,侍卫部队隶属于卿事寮没设置宰相,应该是被三公分权了,防止专权5、春秋战国:重置宰相,宰相虽然有专权之嫌,但是管理政务,推进制度革新和壮大实力很有用,这个职位一直是重点关注对象,也是王族的族权与天下公器之间的平衡器、臣子的最高官职和奋斗目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除了儒家和道家对礼仪和道德进行约束和论述以外其他的说到底就是对宰相的军政权力进行论述和比较,在互有高下的情况下,用实力比拼来证明什么方法治国最好而对人的职业道德处罚和限制,在李悝(kui)集前人之大成,著述《法经》之后,法律的蓝本正式成型,后世种花家的法律全部是在此基础上的扬弃过程
商朝能保持几十代君王不腐败,不容易。秦朝实行郡县制,保证了几千年的大一统,但天朝之外的纳贡体系,也有些类似西周初年的封邦建国(周朝初年一些诸候国便是化外之邦,而非全是王室子弟或功臣,他们都成为后来大一统王朝的基础),遗憾的是,这些纳贡体系后来没有如周秦之际那样纳入我大一统。所以,周朝封建有其可取之处没有为后来的大一统王朝所吸纳。
后来的象征性纳贡一般回馈得更多,不符合经济学原则了,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就彻底搞不下去了。。。现代要求的至少是不要亏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