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垂燊舍不得开空调热晕,连风扇都没有的古人如何避暑消夏?-小楼吹彻玉笙寒

孔垂燊舍不得开空调热晕,连风扇都没有的古人如何避暑消夏?-小楼吹彻玉笙寒

孔垂燊
让人热到想从人间蒸发的日子又双叒叕开始了!近日,一位老人就因为舍不得开空调而被热晕送去就医。

难以想象,天气这么热,从前没有风扇、没有空调,古人到了夏天是只能肉身硬抗,还是有些骚操作?

避暑方法之一:改造居住环境
看过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观众或许还记得这样的情节———炎炎盛夏,仆人在一个大瓷缸中放入冰块,再将瓷缸放到小主、娘娘的房中,用以降低房间的温度。

其实这种用冰块降温的方法早在先秦时就已经有了。古人将存放冰块的地方称为“窟室”,一到酷热的夏夜,贵族们就在这里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
汉代时,皇宫里为了避暑设置了“空调房”——清凉殿。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仆人站在一旁对着扇扇子。

到了唐朝,长安城地位较高的大臣家里也都纷纷建起“空调房”———含凉殿。含凉殿内有“扇车”,相当于今天的空调扇,只不过依靠的不是电能而是水能,用水转动扇叶,风扇再对着凉水吹就能形成冷气。据学者考证称,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空调房”是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传来的舶来品,如果考证属实,这种装置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进口空调”了!
宋朝的“空调房”已经开始考虑对空气的净化手段,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不但凉快,还能起到“清芬满殿”的效果。
再到明清时期,皇家宫殿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的冷源,即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作为冷气出孔,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如西瓜、冷饮等。

此外,住凉屋也是古人消暑度夏的方式之一。凉屋通常傍水而建,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水流沿着屋檐往下淌,大有人工“水帘洞”的味道。凉水从屋顶流过,降温效果自然极佳。明代时,有人巧用地理之势掘井纳凉,文人高濂就在《遵生八笺》中记载,“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避暑方法之二:精神胜利法
贵族、有钱人可以通过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来达到避暑的目的,穷人虽然没钱但也有穷人的方法,其中最简单的、最具代表的莫过于诗人王令的避暑方法——自我催眠。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此人十分中二,他说昆仑有雪,蓬莱清爽,我本来随随便便就能去避暑,但我想了想,不能带着天下人一起去浪,所以,像我这样心怀天下的人就跟天下人一起热着吧。
这是典型的阿Q精神胜利法,从本质上来说,王令的方法并没有什么用,但并不意味着心理暗示就完全没用,比如写过“小荷才露尖尖角”杨万里消夏的办法就是,心静自然凉。

——到了酷夏的夜晚,杨万里推门走进装满月光的院子里,闭目凝神,静听院落外的虫鸣,渐渐的,竟感到了丝丝凉意。
对此,杨万里很是得意,在诗中记录道:“时有微凉不是风”。
避暑方法之三:山间裸奔乘凉
杨万里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试想夏夜热得像个蒸笼,站在冒着热气的大地上听着满树的蝉在滋儿哇,竟然还能静下心来……
不存在的。
没有空调、没有风扇、没有冰箱,炎炎夏日真正想要凉快还是我们诗仙李白的方法最有效——“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试想一下,在山林中间把衣服脱掉,羽扇轻摇,薄酒慢饮,再加之透过树枝交错间洒下的日光或月光,以及徐徐“松风”,这既能避暑还有一种不羁的浪漫,放在今天也是行之有效的。
不过,考虑到山林里的蚊虫叮咬,也不知道青莲居士在山间呆一个晚上会不会肿上一圈。
避暑方法之四:肉身硬抗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改造自己的居住环境,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杨万里的心态,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李白一样不羁,古代劳苦大众对于烈日灼灼的处理往往只有一种——肉身硬抗。

很多人需要为生计奔波,烈日当头,也要下地干活;皇帝一道圣旨下来,就要穿着厚重的盔甲,奔驰在沙漠里、戈壁上,任凭汗水流遍全身。
杜甫说:“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无数的人只能生生地在夏日里熬着,甚至连澡都洗不上!

古人的避暑方法有很多,但都不属于百姓;古人的避寒方法也有很多,但同样也不属于百姓。在古代,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冻死的人、中暑的人,随便一场天灾就能毁灭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村落的命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夏日炎炎似火烧,烧的都是你我,未抵达秋凉之日,挣扎在黎明之前。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把时间交给阅读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