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垂燊致敬英雄:南汇抗战第一人——连柏生-星辰征途
孔垂燊
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则“致敬英雄”的公益推送。里面的话让我非常感动。
“他们默默无闻,却让我们屹立于世界;他们走进历史,却让我们拥抱未来。他们失去生命,却让我们生生不息。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今天我要说一下我家乡的英雄,南汇抗日战争期间的第一人——连柏生。
连柏生,1908年12月出生于南汇凉亭乡(今祝桥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作为家中长子,连柏生深得父母宠爱和厚望。虽然家中清贫,但仍在八岁那年送他到叔祖父那里上私塾,由于读书认真,又很守规,叔祖父给起了个学名叫连圣才。后因不满其叔祖父死记硬背的教法,而改读当地的国立小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英语尤为突出。小学毕业后,他凭着英语基础考上了采用全英语教学的上海邮务海关学院,他以毕业考试全院第一名博得师生和同学注目。
(旧中国的海关是所有政府部门中行政效率、管理规范最先进的部门,邮务体系当时就是由海关建立起来的,“上海邮务海关学院”所教授的课程主要以邮政为主)
1924年,16岁的连柏生自邮务学校毕业后,在亲友们的资助下,到上海私立大夏大学(在“学运”中由厦大分离出来的大学,旧址在今华东师范大学校园)继续深造。但终因家贫无力负担,中途辍学回家。其后,经亲友介绍,他先后至南汇县陈桥小学、七灶小学、横沔小学、川沙惠北小学、上海洋泾中学担任教职员。23岁那年他因为支持惠北小学的教师控告校长办学腐败的正义行动,被校长诬为煽动学潮而被捕入狱,后经亲友取保释放。1937年,随着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上海也很快沦陷,那一年,连柏生没有像很多知识分子选择南渡西进,他选择了投笔从戎,回到了家乡南汇,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抗战之路。
创建“保卫四中”
由于淞沪战争的失败,国民党正规军全线败退,浦东地方一片混乱。正规军虽然败退,但部分由戴笠控制的武装特务、地方流氓、土匪等组成了忠义救国军继续留在浦东活动。由于组成人员不同,当时还分外来戴笠嫡系的“洋忠救”和当地土匪出身的“土忠救”两类。“洋忠救”有于陶生、马超凡等等;“土忠救”有马柏生、黄八妹、张阿六等等。
除了上述较大的几股势力之外,南汇各个地方的实力派也都占山为王,独霸一方。如周浦有王伯祥(马柏生的手下);下沙有沈阿大;祝桥有杨春发(当地富商);三灶有金镜明(外号“老黑鱼”);六灶有奚庚辛(当地地痞,丁锡山的手下);大团有徐家杰(当地大地主);老港有蒋树楼(把持当时的老港码头);泥城有李雄宝(大革命时期参加过革命,大革命失败后成为了当地的土匪)。这批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地方实力派各自占据一方,有的投靠国民党,有的为中共新四军做了不少事,但也有的坚决投敌卖国。
由于日军主力多在前线,用于占据沦陷区的部队其实并不多,当时南汇地区日军人数最多的当属周浦镇在60-80人,最多时候达到了200人,其后占据周浦的日军陆续分兵进占新场、祝桥、惠南等镇。日军兵少但战斗力极强,但毕竟南汇地区地域广大,真正帮日军进行统治的主要是汪伪政权的伪军以及上述那些地方实力派。
(以前看过帖子说抗战时期日军往往派5个人就能占据一座县城,让人有点不可思议又有点汗颜,乱世时期,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故事,但更多百姓虽心存抗日却大多只求保命,这点个人认为姜文拍的《鬼子来了》非常具有代表意义)
抗战爆发后连柏生回到了家乡南汇想要建立一支抗日武装,但是光有抗日的理想是不够的,抗日不是拿着大刀冲到日本人面前就能成功的,要建立抗日武装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地盘、部队番号和枪”。
地盘:当时的连柏生还是国民党员,在时任南汇县政府秘书的连柏生老师季庆仁的帮助下,连柏生被任命为南汇县二区(包括当时的六团、江镇 、施镇、邓镇、祝桥、 四团等地区)区长,由此连柏生拥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建立抗日武装的物质基础和自己队伍的给养问题得到了解决。
部队番号:前文提及的“洋忠救”中有一个叫于陶生,他在抗战中率部进驻惠南镇,联络地方绅士(主要是南汇当地的名绅“夏履之”,当时住于上海租界之中,此人下文还有提及),自称为南汇县长兼保卫团长,本地人孙运达(“夏履之”派回南汇的手下)为团副,手下有三个中队(其中第二中队实际为中共控制的部队,地盘在泥城一带,领导人为周大根,后周大根在日军扫荡中牺牲,地盘被其他部队抢走,失去地盘后的“保卫二中”最终被于陶生给缴了枪)。由于孙运达是南汇当地人,连柏生通过关系找到了他,取得了南汇抗日保卫团第四中队(简称“保卫四中”)的番号。
枪的问题:那个年代有枪就能称草头王,枪不是那么随便就能搞来的,地方混战中你抢我人,我缴你枪的情况比比皆是,枪的数量往往决定了一支队伍的强弱。连柏生的堂姐夫是周浦的一名商人,他们商团中有2支枪,他听说连柏生在拉队伍,就讲这两支枪送给了连柏生,这也是连柏生最初拥有的武器。另外在四团一名叫周毛纪的商人也有十一二支枪,“保卫二中”又送了8支枪。由此“保卫四中”才能正式成立,由连柏生任中队长,王才林(中共党员)、周毛纪(就是送枪的这位,后来想谋害连柏生夺取保卫四中的控制权,在冲突中被击毙)任中队副。
其实从“保卫四中”的成立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时候我们要干事创业光有一番理想喊喊口号是不够的,要成立队伍有时候还是需要有人员的引荐,关系的疏通,革命抗日也是如此。
保卫四中成立后多次在祝桥地区或夜袭或伏击当地的日军,牵制了日军在当地行动,部队也在战斗中得到了蓬勃发展。
升格“抗卫二大”
在清理周毛纪在保卫四中的势力之后,保卫四中已完全成为被中共所掌握的部队,抗战的意愿和决心也最强。
侵华日军占领上海后,立即招降纳叛,组建伪军队伍。随着奉贤、南汇、川沙等县的逐步沦陷,各路“忠义救国军”在浦东地区已无法继续生存,于陶生等外来部队大多逃出了浦东地区。而奚庚辛、丁锡三、顾立峰(其后任伪军50团团长,50团的事下文会详细提及)等本地势力则统统投靠日军,即便如张阿六这样虽然没有投敌,但也和日伪拉拉扯扯,想留条后路。在这个大环境下,真正坚持抗日的只剩下连柏生的“保卫四中”,队伍威望也逐渐提高。在通过购买国民党撤退时丢下的枪支和缴获伪军枪支和经费的方式下,保卫四中活动范围由原来的祝桥一带扩展为南汇全县,南汇当地百姓称这支部队为“连柏生部队”。
经过中共浦东工委一系列的“统战”工作之后,在孙运达(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个帮助连柏生取得“保卫四中”番号的那位)的支持下,“保卫四中”升格为“抗日自卫总队第二大队”(简称“抗卫二大”)。
由于是浦东地区少数仍然坚持抗战的队伍,在升格为“抗卫二大”之后,连柏生的队伍通过打击投敌伪军,争取爱国伪军反正等方式将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40年初,抗卫二大在二灶泓伏击扫荡日军小队,击毙了领队的日军队长,该消息经汪伪报纸刊登后,在浦东地区引起了强烈震动,但同时也遭受到了日军的疯狂报复。
1940年3月,日伪集结了2000余人就“抗卫二大”的活动区域进行扫荡,虽然扫荡前已有伪军内线飞速派人告知消息,但队伍仍没来得及转移,牺牲了很多同志。当时连柏生带了一个警卫排隐藏于祝桥东北望海楼附近。日军搜索时,连柏生装病蒙头睡在一农民家中,得到了一大嫂的保护,日军追问此人是谁,大嫂回答是得了瘟疫的丈夫,日本人害怕被传染没有细看,连柏生才得以化险为夷。
在经过扫荡之后,抗卫二大暂时将队伍拉到了塘西分散打游击,连柏生也奉命到“江抗”(江南抗日义勇军)学习,当时出于“灰色隐蔽”的方针需要,连柏生仍未加入共产党,由于抗战工作需要抗战统一战线,连柏生的队伍直到转移出浦东地区一直没有对外挂出新四军或共产党的招牌。
扩编为“第五支队”
结束了在“江抗”的学习之后,连柏生回到了浦东继续开展敌后抗战工作。由于原本的顾祝同(蒋介石手下的八大金刚之一,去台湾后任“国防部长”)的第三战区下属的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在日军扫荡时被消灭。连柏生以同乡的名义找到了当时国民政府川沙县县长唐有余,同唐攀了个远亲。在唐的建议下,买了好多派克金笔赠送第三战区司令部各主管,又通过唐的哥哥唐有嘉(时任司令部高级参议)的帮助下拿到了淞沪游击队第五队的关防。从此“抗卫二大”便改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并以此番号转战浦东各地。
1940年冬至1942年夏,第五支队在浦东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战斗,其中如“五支一大队”的“蔡家桥挖心战”消灭了伪军一个教导大队,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计划;“五支四大队”夜袭川沙青墩镇俘虏伪警一个分队。随着抗战活动的不断推进,“五支队”的“一大队”和“五大队”(这两支队伍主要由朱亚明领导)通过拔掉了伪军的头桥据点打通了“奉贤、南汇、川沙”三县抗日通道,将游击区扩大到了奉贤地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不断的思想统战和渗透,将几支伪军部队演变为“五支队”控制的队伍,其中的“四大队”就是由伪军12军第6团3营的400余人宣布反正抗日而建立的。
(1941年7月25日日伪上海特别市市长陈公博为请求消灭活跃在奉贤、南汇一带的连柏生抗日游击队呈伪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汪精卫文。从呈文内容看,连柏生领导的游击队一直在奉贤、南汇交界处频繁活动,日伪当局也曾对他们进行过多次镇压活动,但均以失败告终。日伪市政当局以“以安地方”为由,请求军事委员会派遣伪陆军13师及“就地友军”一同进行围剿,妄图消灭连柏生抗日游击队)
就是汪伪派遣围剿连柏生的伪13师中的50团其实是一支著名的“白皮红心”队伍。由于该团很多本地人与“五支队”的不少干部有着同学、同事乃至亲戚好友等千丝万缕的私人关系,经过不断地渗透和工作,在该团团长顾立峰遭军统人员暗杀后,中共浦东工委运用多种手段,将该团不是死心塌地当汉奸的特务营营长胡汉荣捧上了团长的宝座,随后再通过派出党员干部打入团内各连队的方式,在各连队建立了党支部,将50团完全变成一支“白皮红心”队伍。
在控制了50团之后,“五支队”在遭到日伪扫荡的处于不利的时候就可以进入50团的辖区内活动,看起来50团也在扫荡,实际却是在掩护“五支队”隐蔽。有时候日军需要50团配合行动,50团则派少数人挂起太阳旗应付,大部队埋伏配合“五支队”,必要时随时脱掉伪军的“黄军装”,以“五支队”的名义袭击日军。碰到游击经费困难了,50团还通过谎报人员数量骗取军饷和物资,援助“五支队”,甚至在后来五支队完全转移到浙东后,50团还继续运送机枪、步枪支持中共在浙东打游击。
这段时间当时中共领导的“江南抗日联军”在其机关报《江南报》上公布在浦东成立游击政府。但比较不应该的是“江抗”通过文件正式任命连柏生为南汇县县长,由于连柏生长期按照“灰色隐蔽”的方针没有举出新四军的旗号,而这个所谓的游击政府县长对连柏生发展抗日队伍并无实际作用,为免暴露,他并没有将此任命公开,但此一任命文件仍被国民党发现,于是派郭守信的部队去缴连柏生的枪,还好当时郭守信先派副官黄萍江至连柏生处调查,碰巧黄是连柏生的同学,两次向郭报告没有苏南任命连柏生的情况。其后日军将郭守信的部队赶跑了,缴连柏生枪的事也就耽搁下来了。
(“江抗”政治部关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通令,据此任命连柏生为南汇县县长)
转战浙东
1941年初,中共浦东工委得到情报,日伪将在浦东发起大规模扫荡,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决定将五支队分批逐步转移到浙东打游击。一年后,组织上派朱亚明回到浦东建立了敌后武工队,一开始仍对外称为“五支队”,朱亚明的公开身份是五支队的队副。
(朱亚明,五支队主力撤离浦东地区后,他奉命率领12人组成的武工队回到浦东开展敌后工作,是继连柏生之后浦东地区的抗日领袖,解放后任苏州市委书记)
五支队在转战浙东期间得到了南汇本地绅士夏履之的帮助,当时五支队的几支大队还有“白皮红心”50团中拉出来的地下武装渡海到达浙东之后对外称是夏履之的部队,中共浦东工委委员朱人俊对外身份为夏履之的秘书,并通过夏的关系争取到了“淞沪游击暂编第三纵队”的番号。
这边重点介绍一下夏履之,此人是二团乡人(今三墩镇二团村),他接受了良好的现代教育,大学毕业后子承父业在南汇当地经商,现在的沪南公路的前身就是由他承建,是南汇知名度很高的富绅,抗战时国民党委任他为南汇县长。连柏生和中共能够在浦东立足,包括后来转战浙东开辟根据地,都得到了他不少的帮助。解放前夕,夏履之经黄炎培介绍,加入了中国民主建国会,1950年初,受中共上海市委邀请,他以民主人士身份参加华东革命大学学习,之后分配至长宁区工作,但由于出身富绅且在国民政府中做过南汇县长和上校团长等职务,夏很快被打倒,1960年死在了苏北劳改农场,作为曾为中共浦东提供了大量帮助的进步人士,夏的结局让人深感唏嘘,直到1986年6月,他的冤案才得到平反昭雪。
1942年6月,在其他大队已经陆续转移浙东的情况下,连柏生率领一大队南渡至浙东,之后在浦东“五支队”的班底基础上吸纳了当地的游击力量,“第三战区三北游击纵队”在四明山成立,下辖的三支主力部队,番号为第三支队、第四支队、第五支队,这支队伍便是在浙东、浙南赫赫有名的“三五支队”。
这时候这支队伍已经公开了其新四军的身份,连柏生为该游击纵队的副司令兼第五支队长。在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防共限共反共手段愈发激烈,蒋介石对这支活跃在他浙江老家的队伍也十分忌惮,曾多次电令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限4月底前将连柏生部剿灭”。在此期间连柏生率领浦东健儿转战浙东,在日伪和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下连续作战又茁壮成长,发展成为一支拥有主力2300余人、地方部队1300余人的强大游击纵队。其中的浦东支队始终是这是游击部队的中坚力量。
此后在浙东地区,连柏生历任三北地区经济委员会主任,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主席,浙东行政公署主任等职务。抗战胜利后被组织委派到东北工作任辽宁省委委员兼财政厅、建设厅厅长;全国解放后调任为东北公路总局局长,中共中西南局计委副主任等职务。
令人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连柏生所领导的浦东抗日部队被诬陷为“忠义救国军”是土匪部队,惨遭迫害。实际上连柏生一开始存粹为了抗日救国而回家乡建立武装力量,当时他还是一名进步的国民党员,在当地开展武装工作,取得部队番号也需要国民党的公开身份。当年“江抗”任命他为南汇游击政府县长差点导致他被国民政府的部队缴了枪,在当时的环境下,连柏生的队伍也必须披着国民政府所给的外衣。文革的时候大批大斗,四人帮和那些所谓的革命小将难道认为在敌后工作也要高喊自己是共产党员才行?!现在想想当时那的确是个荒唐的年代。
1971年,连柏生被恢复了党组织生活并在四川工作。离休后仍生活在成都,直至1992去世,享年8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投笔从戎,连柏生率领着南汇健儿转战浦东、浙东各地,他们用抗争和战斗来告诉日本侵略者什么是南汇男儿的血性,哪怕是最困难的时刻他们也从未有过任何犹豫,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正的时代脊梁,请记住我们南汇抗战的第一人的名字——连柏生。
这礼拜更新较慢,原因除了工作上的事情比较多之外,主要在于写这篇文章之前需要阅读较多的史料,虽然担心很多人可能对这个题材不是很感兴趣,但我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感觉还是有很多收获,可以说很多伟人都值得我们去歌颂,但自己家乡英雄的事迹让我感觉更受鼓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南汇在抗战过程中涌现了很多英雄人物,包括像夏履之这样的名流富绅其实都很了不起,但很多人的事迹都只是零星出现在各个片段之中,我也无法进一步去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感觉略有点可惜,最后再次热泪欢迎大家关注南汇不太著名小律师的微信公众号,以后有空我再多搜集一下素材,再写点南汇以前的英雄人物,本文如有纰漏或不对的地方,也欢迎大家私信或留言指正。